第00016版:学周刊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毕业典礼不断变迁,学生渐成主角
看毕业瞬间:特色鲜明新意足

    大学毕业典礼不断变迁,学生渐成主角

    看毕业瞬间:特色鲜明新意足

    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典礼这个最盛大的离别仪式在所有大学连番上演。舞台上,领导、嘉宾、学生……人人都是主角;舞台下,拼创意、拼排场……处处都可以让大家津津乐道。而当一切都落幕时,典礼能否成为一首久唱不衰的青春之歌,与毕业生携手向远?这是个值得拉直的“问号”。

    与国内外诸多高校不同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毕业典礼安排在每年11-12月份。学校统一举行颁授学位典礼,各学院还会举行自己的毕业典礼,各有特色。

    与国内毕业典礼相比,香港的高校仪式感更强。香港中文大学的毕业典礼现场会有乐队演奏,舞台上校长不再唱独角戏,更多的师生加入进来。尽管这样,会场依然井然有序、庄重严肃。

    变  迁

    十三世纪初:

    学位制度首创

    13世纪初,法国巴黎大学首创学位制度,学位分博士、硕士和学士三个等级,并设计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现代意义的毕业典礼方显雏形。而直到19世纪末现代大学才传入中国,古代中国没有毕业典礼,在家长制的社会结构下,家庭教育被人们推崇,所谓的毕业,就是成人之礼——冠礼。

    作为与现代大学一起的“舶来品”,毕业典礼在民国时受到高度重视。据民国初年一份毕业典礼手册记载:读经、祈福、演讲、毕业留影……基本沿袭了西方的形式。1927年,刚刚回国的胡适在中西女塾毕业典礼上做了一个关于女性解放的演讲,引起教育界的轩然大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责任与奉献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担当,毕业典礼的主题也自然离不开责任与奉献。

    1965年的毕业典礼上,扬州大学的老一届毕业生金兆森听取了时任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向大学生发出的“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的号召而努力工作大半生,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如今也已经白发苍苍。

    改革开放后八九十年代:

    珍惜与渴求

    国家从动荡中走出不久,社会一片欣欣向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典礼的关键词是中规中矩,甚至有些高校都没有毕业典礼。整个中国就像个重新学习的孩子,拘谨而渴求。毕业典礼上,一张站姿传统的黑白照是这代人的集体记忆。那时候的大学生是国之骄子,没有现在的就业压力,但普遍比现在的年轻人更懂得珍惜与学习。即便毕业,也是一副舍我其谁的凝重感。

    新世纪的前十五载:

    我的青春我做主

    如今的毕业典礼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观众变为主角。近5年来,国内高校的毕业典礼,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汉式加冠礼、民国复古风、红地毯舞会、赠送毕业戒指……毕业典礼上的元素融汇中外、贯穿古今,90后用自己的特立独行绘制着属于自己的毕业符号。

    关键词

    虽说世界格局日益开放,但文化差异赋予了各大学毕业典礼不同的个性与特色。

    感恩(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仪式有学院和全校典礼之分。在学院的毕业仪式上,当学生们伴随美妙音乐声入场时,两侧先入场的导师和学院领导会起立夹道迎接,全场气氛庄重而又肃穆。参加完毕业仪式的毕业生甚至激动地说“像婚礼一样”,感动与兴奋溢于言表。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第二天的全校毕业仪式再次让学生和家长感念至深。典礼伊始,在升国旗并演唱美国国歌之后,校长致辞提议全体毕业生起立,面向家长席鞠躬,对双亲和家人表示感谢。毕业典礼本身意味着毕业生学有所成,而哥大校长却在此时让学生铭记恩情,学会感恩。

    庄重(香港中文大学)

    搞怪(耶鲁大学)

    历时三天的美国耶鲁大学毕业仪式从第一天下午开始,校长做东,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毕业生、家长以及各路来宾表示欢迎,晚间还有音乐会。

    第二天下午便是耶鲁大学毕业仪式的重头项目“毕业班日”。“毕业班日”一般会邀请名人发表演讲,演讲者有非本校毕业但与该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著名人士;也有毕业于耶鲁的那些蜚声海内外的校友,如美国现任国务卿希拉里,就曾以耶鲁法学院1973届毕业生的身份在耶鲁大学的"毕业班日"上致辞。

    值得一提的是,耶鲁大学的“毕业班日”有一项特别的传统“戴怪帽”。也许是某一届学生觉得戴着方顶学士帽太枯燥而想出了这个新奇把戏,延续至今。离毕业典礼还有几个星期,耶鲁的毕业生们就忙着挖空心思,买也好,借也好,现做也好,就为了在千奇百怪的“戴怪帽”大会上一展风采。

    校长致辞

    如果把毕业典礼比作盛大宴席,那么校长致辞就是一道主菜。为了让这道菜色香味俱全,大学校长们使出浑身解数,拼风格、拼辞藻、拼创意。

    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典礼上,时任校长李培根的一句经典演说词“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开创了大学校长的新语境。从责任、担当到梦想、感恩,再到创新、创业,校长演讲稿彰显着时代的特点,更让毕业生难以忘怀。

    神秘嘉宾

    自2010年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每年都会邀请一位嘉宾参加毕业典礼,吴敬琏、柳传志、理查德·莱文(耶鲁大学校长)、马云等名人都曾经受邀出席。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草根人物也站上了毕业典礼的主席台。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老校工被请上主席台讲述“大白鹅”的故事;不久前,华中科技大学将博士毕业生的妻子请上了舞台……无论是社会名流还是草根阶层,彼时,他们都是毕业典礼上的耀眼明星。

    (苏梦璐  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有话说
   第00003版:财富榜
   第00004版:聚焦点
   第00005版:微播报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百姓事
   第00008版:专版
   第00010版:聚焦点
   第00011版:远望角
   第00012版:实验室
   第00013版:玉海楼
   第00014版:广 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学周刊
大学毕业典礼不断变迁,学生渐成主角
瑞安日报 学周刊 00016 大学毕业典礼不断变迁,学生渐成主角 2015-7-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