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当兵的人 个个都好样
百多名瑞籍军人 荣登“八一光荣榜”
■记者 项乐茹 实习生 蔡如祥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一人立功,全市光荣。去年来,瑞安籍官兵牢记家乡人民的嘱托,立志军营,建功立业,涌现出一批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共有13名瑞籍军人荣立三等功,145名士兵获得“优秀士兵”称号,荣登“八一光荣榜”。
13名瑞籍军人荣立三等功
荣誉是对军人的最好褒奖。去年,13名瑞籍军人因政治思想强,军事技术精,作风纪律严,工作表现突出等荣立三等功,145名士兵(学员)表现优异,获得“优秀士兵”称号,荣登“八一光荣榜”。
近年来,广大瑞籍现役官兵认真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瑞安精神”,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实践,在国防战线上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受到军地各级的褒奖,成为全市人民的骄傲。为适应传媒时代特点,激发当代军人建功立业的荣誉感,持久深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从2013年起,省、市、县三级主流媒体分别建立“八一光荣榜”,分层级张榜公布上年度立功受奖的浙江籍现役官兵。
据悉,去年荣立三等功的13名瑞籍军人来自全市各镇街。在这个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部队军官,也有初出茅庐的90后士兵,他们分布在海陆空三军及武警部队,驻扎在全国各地,展现军人风采。
陈东良
样样全能的
训练尖兵
100米步枪卧姿打靶,能打中多少环?
“5发至少45环!”能打出如此包票的,正是武警郑州市支队十一中队战士陈东良。
陈东良是马屿人,因为怀揣着一个从军梦,他在2012年选择了入伍。
在部队班级里,陈东良是成绩排在前列的训练尖兵。总环数50环的打靶训练,他每次至少能打出45环的优秀成绩,并保持着从来不失手的纪录。
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陈东良回答得很谦虚:“可能是以前学生时代射击游戏玩多了,摸到枪就有了感觉。”
然而,优秀训练成绩的背后,必然需要经历血与汗的锤炼。陈东良深谙这个道理。到了部队,在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下,他训练刻苦,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夏季,他们每天早上经过5公里晨跑后就在沙堤进行格斗训练。一天训练下来,衣服上除了留下的汗渍痕迹,耳朵、嘴里都是沙子。“迷彩服里的口袋往外掏,全部都是沙子。”他说。但是这些训练中的小困难他都能一一克服。
不过,陈东良也曾在一科训练项目就遇到了难题,拖了后腿。“你可能会觉得很意外,是长跑训练。”他说,刚入伍时,他还是一个体重超过80公斤的“胖子”。第一次跑600米,他刚跑了半程,就上气不接下气,被身旁的队友超了过去,落在了队伍最后。
“当兵就要当好兵,就要有勇争第一的勇气,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陈东良说。面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他没有轻言放弃,一边重视减重锻炼,一边在给自己循序渐进地加强跑步训练。2公里、3公里、8公里……跑步能力慢慢地跟了上来,他还不满意,在训练里给自己加训,额外背上枪支穿上防弹衣,负重5公斤10公里长跑,硬把弱项转变成为强项。
除了突破体能上的极限,陈东良也经受住了复杂环境中的种种考验。一次,他随队执行双规执勤任务,和另外一名战士24小时轮班,负责监管“双规”对象。在监管过程中,“双规”对象提出重金酬谢请他们帮忙,面对引诱,陈东良丝毫不为所动,并及时向中队汇报,自觉抵制住了诱惑。
施世剑
“火头军”
也有大作为
在一般人印象里,做饭的炊事兵,冲锋陷阵与他们关系不大,立功受伤也总是擦肩而过,是别人心中不太引人注意的后勤保障兵。但是,已当了3年炊事兵的高楼人施世剑,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证明“火头军”也能有作为。
施世剑是辽宁省凌海武警8614部队79分队的炊事班班长。平时,他带领的炊事班要负责一个营200多号人的伙食,起早贪黑准备一日三餐。每天,他最熟悉的就是那口长约90厘米、高60厘米的大锅,一顿饭要准备好几吨饭菜,不过这对于他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
然而,要在海拔4000米上的高原上做饭,却不那么容易。2013年8月12日,西藏昌都地区左贡发生6.1级地震,当时正驻扎在昌都地区芒康县进行维稳任务的8641部队马上接到了命令,加入到抗震救灾中去。在4000多米海拔的高原上,空气异常稀薄,甚至呼吸困难。而施世剑发现,在高原上用普通的电饭锅、蒸笼,根本煮不熟米饭、蒸不透馒头。
“高原上做饭还有学问。”施世剑说,为了确保高原上战友的伙食保障,他每顿饭要提早准备,先把米饭在大锅里煮到六七成熟,再放到为高原环境特制的高压锅中压制,才可以熟透。高原环境下也要求炊事班的效率要更高更麻利,才能保证战友在抗震救灾中的伙食供应。
其实,对于施世剑来说,炊事班并不是他当兵的第一志愿。从小有练习武术、散打的他,在看过《士兵突击》后,就立志入伍当许三多那样的战士,冲击一线保家卫国是他的梦想。2004年入伍后,他加入部队特勤连,争当一名特警,平时训练刻苦,成绩最差也是前三。在特勤连的几年时间里,他先后参加了侦察比武,上海世博安保,海关执勤,藏区维稳,北京安保等重大任务,表现出色,曾获得三等功表彰。
而在2011年,一次技能比武中,他在跑障碍中右膝盖半月板不慎受伤。起初以为是“小毛病”的他想站起来继续,没想伤势严重。“我还能训练吗?”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不停地问医生。最终,上级基于身体考虑,让他转入后勤岗位。
“刚开始心理有落差,有情绪,觉得之前的汗水都白流了。”施世剑说,刚到炊事员岗位上时,还不能马上适应,心里比较低落。但经过领导开导,自己调整后,想法也转变了。
在炊事班班长的岗位上,施世剑也挥洒着同样的热血和汗水。一次抗灾任务中,他们所在队伍长途跋涉十小时后进入灾区。由于物资贫乏条件艰苦,部队里又临时断了食用油,不好开火做饭菜,士兵们只能拿干粮充饥。看着士兵们难以下咽,施世剑组织炊事班找来了几袋面粉,做了几锅面疙瘩,受到战友们欢迎。“看他们吃压缩饼干我心里不好受。”他说,相比其他岗位,后勤岗位上同样能发挥价值,“火头军”的作用无可替代。
黄文蓉
奋战在震区
防疫一线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震打破了四川芦山的宁静。7.0级的强震,让这片祥和的土地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来自马屿的90后小伙黄文蓉,第一时间就投入到了抗震救灾第一线。
当天8时许,正在队伍营地的黄文蓉,忽然发现窗户一阵抖动。“不好,地震了!”从来没经历过地震的他,告诉自己尽快冷静下来,马上要加入到抗震救灾任务中去。作为武警四川总队雅安支队的一名卫生班班长,他将面临一场严峻的震后防疫战。
“地震发生后的救灾工作,除了搜救生命、重建家园,卫生防疫也至关重要。”黄文蓉说。在震后的一段时间里,因为灾后居住环境、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各种物、生活垃圾堆积在地表,大量禽畜尸体来不及处理,这些都给病原体的繁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为了避免水质等污染的发生,预防灾后传染病流行,第一时间对灾区环境进行消杀,对从灾区污染区域出来的群众和救援人员实施预防性卫生处理等手段等消毒工作一定不能怠慢。
背上洗消器,穿上防疫服,黄文蓉和其他战友们开始对营区驻扎地的帐篷、民房等进行消杀。地震过后,震区大部分倒塌,大量家畜、家禽被埋在废墟中,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恶臭,但黄文荣却不能停下来,他明白灾后防疫无小事,不能漏掉任何一处,必须进行地毯式洗消。
消杀的任务不容懈怠,更艰巨的困难迎面而来。震后的灾区,迎来好几天连续的阴雨天气,给消杀工作又加上一层难度。“下雨不仅影响洗消效果,一旦发生疫情,也会随着雨水扩散。”黄文荣知道,这是一场与时间的战争,他恨不得长个三头六臂,像机器人般不知疲倦。每天每隔2-3小时就进行新一轮消杀,没有时间休息,他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矿泉水,天黑了就戴着头灯继续干,连续好几天每天只能睡1至2小时,完成了十余天高强度的防疫工作。
作为卫生班班长,黄文蓉的主要工作要处理好队内的医务工作,特别留意伤病员的情况。一次,一位新兵在训练中不小心崴了一下,以为只是普通扭伤,自己并不是很重视。黄文蓉关心战友,仔细观察后觉得可能已经伤到了骨头,他当机立断把新兵送到了地区医院,诊断后发现骨折比较严重,又转院市级武警医院进行治疗,及时避免了伤情的恶化。
自从2009入伍后,黄文蓉已在部队度过了近6年的军队生活。“当兵的初衷是想锻炼身体,没想到当兵让我改变了很多。”他说,自己高二时入伍,当时比较懒散,书也读不进去,是老师眼中的“问题生”。刚入伍时,在新兵连,军事化的作息时间和管理,跟他以前的生活完全是两种节奏,马上把他之前邋遢懈怠的生活状态纠正了回来,思想上也成熟很多,树立了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具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当兵回家后,家人也觉得我改变很多,当兵让我焕然一新。”他说。
余列锋
坚守边检19载
的敬业标兵
今年36岁的余列锋是浙江边防总队温州机场边防检查站综合办公室副主任,主要负责该边检检查站的政治工作。入伍19年来,他从基层战士逐步成长,并始终坚守在边检岗位上,是一名爱岗敬业的标兵。
边检站主要担负对温州机场口岸出入境人员及行李物品、航班及其载运货物的边防检查、反偷渡任务。去年5月份,余列锋在调任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后,积极搭建内部架构和职能建设,克服了刚独立运行机构无经验可循的困难,主动作为,成为全省第一个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转的单位,他个人也被公安部边防局评为指挥中心建设先进个人,被省边防总队评为指挥中心优秀信息先进个人。
为了宣传边检站“阳光国门”的形象,余列锋也算是宣传战线上的“劳模”。在网络上随意一搜,可以搜到多篇由他作为通讯员供稿的新闻稿件。每当遇到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他会立即到一线采集新闻素材,并积极提供到各级新闻媒体联系点上。同时,他还注重培养基层士兵,形成了一批能文能武的通讯员队伍。去年,该边检站新闻报道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相关报道刊登在中央级媒体上35篇,省级媒体70余篇,网络媒体达100余篇,年度新闻报道工作位居全省三类边检站第一名。
“边防检查站跟其他队伍不太一样,跟地方经济联系地更紧密。”余列锋说。为了更好地应对管理工作,他还去自考了研究生学历,并在去年毕业获得了软件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是队伍里为数不多的高学历军人。在工作上他坚持创新,并于去年和温州新生代企业协会建立联系,为温企“创二代”创业提供帮助和支持,培养他们的爱国爱党意识,开启了该站“政府机关、街道社区、部队和非公企业”四位一体的警地联建新模式,得到了上级组织部门的一致肯定。
因为工作繁忙,加班对于余列锋来说是一个常态,自然也顾不上照顾妻儿。“以前和老婆是分居两地,她怀孕的时候每一次医院体检,我都没有陪在身边。”他说,因为妻子也是军人,所以对他特别理解,但他对此仍心怀愧疚,一旦有了假期,他总是想方设法回家和亲人团聚。
八一光荣榜
2014年荣立三等功的瑞籍军人名单
(13人)
优秀士兵名单
(1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