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凤展之约
编者按:7月底,本报组织副刊通讯员共赴一场空气凤梨的植物展之约,收获不少感悟和感动。现刊登几篇文章(有删减),与大家共享。
你看到的不仅仅是植物
■蔡桂顺
珍稀植物——空气凤梨植物展,我先后看了三次。
这么说吧,它颠覆了我心里一贯的展览方式,它也唤醒了蛰伏于灵魂深处的某些东西。
先说说展览方式。在我们印象中,展览就是万头攒动,络绎不绝,喧喧嚷嚷。因为我们习惯了到处拥挤。且看,无论在巴黎卢浮宫,还是意大利的罗马斗兽场,抑或台北故宫,都是人头模式;近如马屿海安的清明会市、曹村的花灯,是那么人声鼎沸、前胸贴着后背般的热闹。
但是空凤植物展不同。其实展品数量丰富,光是从世界各地空运到温州的运费就耗资近20万元。总计3万株,2000多个品种,很多品种属于在中国首发。我特意进过展览品仓库,地上、桌上、墙壁上……触目皆是。但是主创者特意创设的是一种空灵宽敞的氛围,以具有现代感和史无前例的半空悬挂或半悬挂展示方式呈现于大众,营造一种空灵舒适的艺术空间。空旷的大厅里展品特意不多放,而是隔几天换上新品,很安静,这也正契合空凤——植物王国的大熊猫所该拥有的高贵优雅气质。加上国际大师低声细语又不失激情地讲解,某个展览角落挂满似长须松萝树下摆放的书籍,树梢间传来声声“鸟鸣声”,歇满“蝴蝶”的树干,以及用于观测叶脉纹理的显微镜等,这一切,只是想告诉你:这是一场不同流俗、需要细细品味、安静的展览。就如同一场秋日午后的咖啡,需要慢慢浅品。
其实最让我动容的是:他复苏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文主义情怀——对于弱者、对于植物。
他叫Martin ,新加坡籍,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系,从小热爱植物,9岁随父亲在新加坡学习盆景艺术, 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厄瓜多尔馆及肯尼亚馆策划和推广两国的鲜切花产业,更作为29个国家场馆的花艺策展人,曾受邀策划和设计东海花博会等。在此领域,可谓国际上响当当的大师级人物。
可是他创建的团队“印加花园”,即空凤展览的团队,却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人文背景:关爱残疾人。所以总能感觉到Martin 身上有着让人温暖的东西在流淌。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植物只是植物,只是我们从上到下俯视的生命。可是Martin 却满怀敬意地平视它们。你瞧,他看每一个展品,总是含情脉脉,就像看着心爱的恋人。特别是每天七八场,每场半小时以上的讲解,他却不觉得累,我好几次问他,他总是微笑着回答:不累。
现在想想,的确如此。有谁会在介绍自己心爱的东西时心生疲倦呢?
乡土作家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说:也许我们周围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众生平等。的确,人类和植物、其他动物们一样都是这个庞大而深不可测的宇宙子民,都是大自然这个造物主的杰作。
可以说,我从空凤植物展上,看到了人文主义情怀。这是一场深刻的生命教育,唤醒的是许多孩子们在步履匆匆的城市化进程里缺乏的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难怪有一个孩子连看了五场。
在展览台上,有一株叫做“晚霞”的空凤,是92岁高龄的世界植物杂交大师John Arden的植物母本,它的背后有一个散发着淡淡忧伤的乡愁故事:植物学家从小被迫离开家乡,但他日夜思念自己的家乡——拉脱维亚,于是他花了整整11年时间,终于培育出一种空凤植物,她的身体上带有银色和紫色光芒,就像他家乡的晚霞。
在2015年炎热的8月,在电影城五楼宁静的空间,在这样一场视觉盛宴里,Martin 不就是一棵闪耀着人文之光的空凤吗?
看着玻璃水晶球映衬下的这株熠熠生辉的“晚霞”空凤,我如是想。
稳重而又轻盈的存在
■钱玉琴
在这之前,我只知道,植物是需要扎根于土地,离开泥土如同鱼儿离开水般,生命会发出最终叹息。
可是去观看空气凤梨植物展后,感觉匪夷所思,植物竟然可以在空气中生存。初见时,倒并不觉得有啥神奇之处,显得无动于衷。心里还直嘀咕,为何不配以文字简介呢,让我们看得云里雾里。
片刻过后,一位稳重儒雅的先生出现于我们眼前,后来才知他叫Martin,是来自新加坡的植物学家,他的出场才吸引了大家对空气凤梨的注意力。
在讲解过程中,他散发出淡定温雅的气场有如磁铁般,使得在场的人自然安静,仅凭着他那并不洪亮的嗓音回荡在空敞会场里,也让我们听得很清楚。他的目光稳稳地落在眼前每位的目光里,从他的眼神里,我们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尊重和涵养。我这才明白,文字说明相比他的亲口介绍岂能相提并论。文字简介犹如冷美人,让人看后转身便忘,远不及带着他的感情温度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更加走心。
它们在植物世界也是小小王国,和我们人类及其他植物一样,有“万人迷”、“小章鱼”、“老人须”、“树猴”等名字,和空气相亲相爱。它们以不同姿态绽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因为没有扎根,它们在不同空间里可以自由恣意地成长。如同天上的云朵,可以随意行走。所以它们盛放于质朴的花器中,也可以依附在枯木和花草中,也可以悬吊于空中,或者随意摆放于案头之上。不经意地成为一幅幅艺术品,飘逸而又空灵。
那天看完植物展后,并不觉得有多大收获。距离观展10来天后的一个深夜里,翻看手机相册时,看到那天只拍了一张32岁的空气凤梨,看着她那曼妙妩媚的身姿,刹那间触及我心之柔弱处:生活中有些“苦命人”,往往是自己选择了苦命。比如凡事包揽一身,貌似勤劳贤惠负责,但事实上是不放心他人做事。如此日久月长自然牢骚抱怨,觉得日子操劳而辛苦。殊不知,学会换种人生方式,做自己该做的,让自己学会放下,轻盈地生活,如空气凤梨般自由而又奔放。
空气凤梨无意中颠覆了我的思维,空灵是稳重之外的一种姿态。让我想起《道德经》里的一句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不同的状态,都在诠释着生命中的同一份美!
空气凤梨以独特的美,造型凝练而又轻盈的存在,就这样入了你我的心。
有花一族,长在空气中
■金春妙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我若芬芳,谁会停留?
有一种花,她寂寞地开在空气中,无须土壤和水分,忍受孤独和无视,为了后代繁殖,她不断释放幽香,当周围环境盖过它的香气,它无怨无悔,默默地让花香变得更浓烈,飘得更远。有着空灵、优雅的迷人气质。她的名字叫空气凤梨。
当我们一行人边走边聊来到空气凤梨植物展厅时,工作人员示意我们停住脚步稍等片刻。我探头观看,偌大的植物展厅,悬挂的只是几十株球状植物,不禁有点失望。
当讲解员送走前一拨参观者后,笑着迎向我们。我偷瞄过这些植物,不过是些叶子罢了,也偷瞄过讲解员,大概是瑞安影城的工作人员罢了。原来他叫Martin,来自新加坡。他不带麦,声音却清晰有修养,讲到这些凤梨,好像是讲相识多年的朋友或者眷恋的亲人。充满柔情、娓娓道来:有些空气凤梨的花很香,有些空气凤梨的花很艳丽,有些花已经有些年龄,喏,这株已经32岁了 ……这三种花,哪一种最香,猜一猜?
最小的最香,因为女孩子都娇小玲珑。
最丑的最香,因为不好看,所以用花香打动人。
最漂亮的最香,因为漂亮,所以也香。
……
看似混沌的回答却各含哲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若懂花语,那是花的福分。林黛玉惜花怜花,那是花的造化,眼前戴着眼镜的讲解员,他是凤梨的知音,他默默望向花的眼眸,就是热恋中男女的深情凝视。“这朵花从新加坡运来时,全身缩成一团,因为她要经海关各种查验,证明不带有害病毒,要给她洒各种消毒水,她可遭罪了……”说此话时,讲解员下意识地缩成一团,小小动作足以让人察觉其怜花惜花之真切。
她是镇馆之宝,是凤中之后,32岁,正是妖娆年龄,卷曲叶子像成熟女性性感的波浪长发,我想这时如果来点音乐,她定会在空中如凌波仙子般翩翩起舞。难怪讲解员深情投入,我也爱上这淡雅、低调又空灵的叶子,不等她开花已经艳惊全场。
人如花,花似人,若有缘,总会相见,她经历叶子、花蕾、绽放、凋零四个时期,一如人生,出生,成长,盛年,衰竭,无论哪个时期,遇上了即是有缘,默默倾心一眼,也是惊喜;伴着走过一程,更是福分!
有花一族,长在空气中,不用盆,不用土,不用浇水,光照不用很大,奢华低调,如此尤物,你若懂她,那该多好!
赴约一场华之宴
■亦 心
或许是缘于我们这座小城得天独厚的温润气候,在炎暑的盛夏,空气凤梨空驾而来。
瑞安电影城五楼空旷洁白的展厅,被布局得空灵净雅,一枚枚“小凤”或以充满现代感的半空悬挂,或一枝独秀式淋漓呈现,或以置身于深谷青山流水的布景中惊艳登场,展示给观众的是有的放矢而又自由呼吸,随意品赏的氛围,一场呼之欲出的静美正撩开神秘的面纱。
最小的被称之为“鸡毛掸子”,这小可爱是孩子们的最爱,新加坡籍的植物学家Martin笑言,它最爱瑞安,因为它最喜欢被暴晒,瑞安七八月的骄阳它可所向无敌,亮白色如花团锦簇的形状引得小朋友伸手想摸,Martin立刻紧缩自己的身子,双手抱屈说:“我可不喜欢被随便触摸。”由此,提醒孩子们植物同样需要尊重和爱护。
被悬得最高最多的是松萝,它们依附于树枝丛中,丝状缠绕成条垂挂而下,远望如一片杨柳随风飘拂。听说松萝对环境要求极高,空气中有一点污染就不能存活,可谓是环境检测器。
最珍贵的当属那株被悬挂于中心位置的“镇店之宝”,叫巨无霸,花枝非常优美,它可是有着32岁芳龄的妙曼精灵,雍容华贵,万众瞩目,引得我们不由自主纷纷与之合影留念。
一场浏览下来,让人大开眼界,但意犹未尽,据Martin介绍,为期一个月的展期里会不断地轮番推出新品。所有的空气凤梨都会开花,因品种不同其芳香程度各异,他希望整场展会犹如一朵花的生命历程,初见是花蕾,开展初期是吐蕊、舒展花瓣,展会中期她悄然绽放、千娇百媚,展会结束时优雅谢幕。
凤梨好比植物界的熊猫,一般人不懂欣赏,需慢慢品味,方可身心陶冶。用心感悟,是生活,亦是艺术 ,懂了便爱了。当我听说一位来看展的瑞安女孩,当观赏完植物展后,恭敬地向来这位植物布道者鞠身致谢时,不可不为之感动了。
在家门口亦能领略到世界级的展览,我们且看且品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