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助推企业“机器换人”
值得点赞
■陈桂芬
我市将对2014年度技术改造(机器换人)的90多家企业给予财政专项资金补助,补助金额5000多万元(详见本报8月6日第9版通告)。这是政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的有力举措,为企业实施技改注入了润滑剂。
过去,不少企业依靠人口红利、低廉的农民工劳动力获得利润。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外出劳动力逐年减少,我市企业招工也越来越难。一些员工“人在曹营心在汉”,也直接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在人口红利加速消失的当下,企业推进“机器换人”势在必行。
所谓“机器换人”,就是用现代化、数字化、自动化的新装备代替普通劳动力完成生产的过程,而且机器的精确性、长时间性、稳定性是人所不能比拟的。据专家介绍,“机器换人”的推广,将加快由人管人到人管机器的进程,实现减员增效、减耗增效。可见,“机器换人”不仅可以减少企业对人工的依赖,而且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稳定产品质量。而质量和效率恰恰是企业发展的两大生命线。
近年来,我市已对259个“机器换人”项目补助财政专项资金13631万元,带动设备投资23.14亿元,新增产值110.7亿元。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市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11.3%(相当于减员15316人),2014年同比增长10.3%(相当于减员13392人)。另外,企业为职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所提供的支出,以及用电、用水等支出,都随之减少。省下的这一大笔钱,企业可以将其用于增加职工工资和提高福利待遇,从而稳定员工的思想。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客户对产品质量越来越挑剔,客观要求必须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次品率,才能形成品质优势,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在技改上下功夫,在创新上多动脑子,让不少企业尝到了“机器换人”所带来的“技术红利”。比如,瑞安市双红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用机械手代替人手,原先五六人的工作量仅需一人完成,日生产量由300只电机转子提高至1500只,同时产品质量合格率提高了5%,达99.8%。
企业发展的有形之手,离不开政府扶持引导的无形之手。“机器换人”同样如此。近年来,我市全力助推企业加快工业投资,推动转型升级。早在2011年,我市便出台《瑞安市技术改造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给“机器换人”企业技改补助,推动工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变,大大增强了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政府助推企业“机器换人”,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