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有梦想你就飞起来
准大一新生们,你们准备好迎接大学了吗?
新学期即将到来,相信很多准大一新生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比心跳更激动的声音:大学就要来了!在那里,有自由的空气,有书香鸟语,有新生活、新同窗……
对将要步入大学校园的准大一新生们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庭的港湾,开始独立的求学生活。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像一个梦工厂,描绘着他们的未来,编织着他们的梦想。
准大一新生们,你们真的准备好迎接大学了吗?你们了解大学学习常识吗?希望通过下面的归纳,你们能及早计划,迎接开学。
学习的五大变化
大学学习与中学时期的学习相比,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发生了较大变化。
变化一 内容多了
中学阶段,一般只学习十门左右的课程,而且有两年时间都把精力砸到高考科目上了,老师主要讲授一般性的基础知识。而大学四年需要学习的课程在40门以上,每一个学期学习的课程都不相同,内容多,学习任务远比中学重得多。大学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大学三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大学四年级重点学习专业课和进行毕业设计、做毕业论文。
变化二 自习多了
中学里,经常有老师占用自习课,同学们非常苦恼,大学里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了。因为大学里课堂讲授相对减少,自学时间大量增加。同时,大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大学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有丰富多彩的课外科研活动。
变化三 老师管得少了
在学习方法上,中学时期,只要跟着老师走就可以了,一切听从老师指挥,老师教学生是“手拉手”领着教。而大学老师则是“老师在前,学生在后引着走”,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时间要自己安排,逐渐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不采用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方法,提倡生动活泼地学习,提倡勤于思考。
变化四 讲课快了
大学教师讲课介绍思路多,详细讲解少。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内容,而且许多教师都使用投影机、多媒体授课,实现了授课手段多样化,授课进度比较快,一节课可能要讲授一章或几章的内容。再者抽象理论多,直观内容少;课堂讨论多,课外答疑少;参考书目多,课外习题少。甚至有的老师一节课讲两、三个章节,听课的同学连翻书的时间都没有。
变化五:没固定教室了
中学时期,学生有固定的教室、固定的座位、听课的是固定的同学,但是在大学里,每个班没有固定的属于自己独享的教室,有时1、2节课可能在这一栋楼的某个教室学习,但3、4节课又会到另一栋楼去听课,与自己一起上课的可能还会有不同专业的同学,上自习也要自己找教室。
可自主选择所修课业
有些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填报的志愿有些盲目,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对专业并不喜欢。现在很多高校已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搭建了大平台。新生进校后,不分专业,到了二年级才分专业、上专业课,所以你有很多时间来考虑专业志向。而许多大学普遍实行了学分修课,每星期的课由自己来选,一般分为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
专业课 学习目标要明确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有不同的专业课,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待本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不管喜欢与否,都要尽力学好。在学习专业课时,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以不断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主动克服各种学习困难,做到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的结合。
公共课 认识到实用价值
大学生对公共课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专业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持消极应付的态度,学习兴趣主要看老师的教学水平,如果老师的课讲得生动活泼,他们愿意听,有兴趣学。但这种兴趣主要是直接学习兴趣,而且大多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只限于上课认真听讲,把听课当成了一种享受或是对专业课的调剂。
大学新生要充分认识到公共课的实用价值及对自己的意义,部分实用性强的公共课(例如外语)要当成专业课来学习。
选修课 杜绝“捞取学分”
大学生对待选修课的学习一般说来兴致较高,认为选修课可以开眼界、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且选修课的学习要求不严,大学生较少产生逆反心理。但选修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毕竟不如专业课和公共课。要杜绝为了捞取学分才选修某些课程、“选而不修”的不正常现象。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大学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各种学生会,社团组织会让你应接不暇。积极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你的交流能力,培养你的协调工作能力,还会让你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竞争,学会适应社会。
外地的学生可以利用大一的时候多出去走走,因为只有大一才有那么多时间和心情。
大学可能是人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地接受教育,最后一次全心地建立知识基础。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把握大学生活,珍惜大学时光,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