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8版:最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安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妙笔绘美景 乡村入画图
陈岙村
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荣垟村
均路村
高楼绿道

    瑞安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妙笔绘美景  乡村入画图

    ■记者 钱枫枫 金汝/文  记者 陈立波 杨微微/图

    瑞安水系交错,山峦叠嶂、阡陌纵横,拥有一副宜居宜业的好底子。近年来,我市确立了“两轴五带五片区”总体规划,以“村美、田美、路美、山美、水美、人美”为抓手,着力完成“四美三宜两园”建设要求,铺开重描山水瑞安诗境的丹青工程。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在山清水秀的瑞安大地上,大大小小的美丽乡村镶嵌在葱翠碧绿的罗阳大地、云江两岸,一幅青绿其外、人文其里的写意田园山水画正在瑞安的版图上徐徐展开。

    美丽乡村

    描绘一幅写意山水画

    今年夏天,塘下镇陈岙村新开发的漂流项目引得不少市民前往避暑度假,许多游客惊叹于塘下还有这样美丽的村居。

    行走在陈岙村内,眼前排屋有序、泳池错落、古榕成荫,耳旁溪水潺潺、鸟鸣啾啾……陈岙村已然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甚至引得省长李强“点赞”。

    水是陈岙的生命线。村党支部书记陈众芳介绍,村里经历了治水、蓄水、卖水,赚到“第一桶金”,并以水做文章,在休闲区开辟天然泳池、垂钓、漂流等项目;拆除3万多平方米违章建筑,把企业迁入标准厂房,统一生产、管理、治污;2007年开始启动旧村改造,2011年216套别墅式套房分房到户,全村大部分村民住进了新房子。目前,村里还在筹划建设温泉养生休闲乐园和配套特色民宿。

    陈岙村的成功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天瑞地安·东南邹鲁”为主题,以全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深入实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要求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陈岙、荣祥、呈店、河溪、大京等50多个美丽乡村精品村成为新农村建设典范。

    我市在资金和土地方面优先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多年来共投入30多亿元,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市财政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去年安排6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精品项目补助,重点用于精品村、重点村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精品村最高补助500万元,重点村最高补助300万元;2010年以来,投入平原绿化资金10多亿元,用于建设村庄、农村联网公路、河道等绿廊;投资11亿元打造高楼绿道探幽线生态景观长廊,形成自驾车绿道、自行车休闲绿道、水上绿道等总计34.6公里长的绿道网络;每年安排1200万元,对清洁乡村创建实行以奖代补;村级建设涉及财政补助的项目优先安排在历史文化村落和美丽乡村。

    另外,每年新增建设用地100多亩用于新农村建设,对美丽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危旧房改造、农房集聚工程等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市政府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优先安排专项指标予以解决。

    同时,市政府还制订出台了《关于深化“千村整治 百村示范”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和《瑞安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2013-2017)、《瑞安市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瑞安市清洁乡村长效管理机制实施意见》、《瑞安市清洁乡村考评与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落实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细则。

    串点成线

    精心打造16条精品线

    周末去哪儿?高楼绿道!记者从市农办获悉,高楼绿道周末高峰时游客突破2万人,成为市民体验慢生活的首选。

    高楼绿道探幽线全长13公里,沿线绿化面积达1609亩,分为自驾车绿道、自行车休闲绿道、水上绿道三大绿道网络,沿途经过塔石、坳口、塘岙、上河头、平阳坑、东源、南山等村。

    穿行高楼绿道探幽线,可以驻足塔石村的古廊桥和古堡,在坳口村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塘岙村的风情庭院里休憩、赏景,在平阳坑村沿江路老街闲庭信步,在东源村参观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馆……

    截至目前,我市还建成了“温州一家人”精品线和浙南邹鲁修学线,正在重点打造寨溪寻古精品线等。

    高楼镇大京村是寨溪寻古线上的一个村,杨梅文化、卓敬文化、蓝夹缬雕版技艺文化是该村三大特色。目前该村正在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站,每户配备一只分类垃圾桶。

    “通过垃圾分类处理,可以把70%的生活垃圾转化成有机肥循环利用,预计今年9月15日前后能完成分类站建设。”村委会主任黄发挺介绍。

    一条条精品线将“一村一韵”的精品村串成线、连成片,将一颗颗散落的明珠串成一条璀璨的珠链,整合生态、旅游和文化优势,为美丽瑞安添彩。

    据浙江大学设计团队为我市编制的《瑞安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上共规划35个精品村、72个重点村和16条精品线,这些精品村和精品线有山水资源依托、有优势产业支撑、有传统文化特色,形成了“两轴五带五片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框架。

    如何实现这一幅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记者从市农办获悉,对于美丽乡村精品线的建设,我市注重保持乡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不搞大拆大建,重在提升居住条件、改造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创建工作坚持以规划为导向、以产业为重点、以特色为抓手、以增收为根本,集中打造交通便捷、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线路。

    近年来,我市把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放在首位,分类推进精品村农房改造建设,3年来共开工农房改造建设建筑面积502万平方米,完成旧村整村改造7个、团块改造17个;深入实施农村公路联网工程,完成11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提升;把田园美化作为美丽乡村的特色来抓,去年全市新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46万亩,建成5个温州市特色农业精品园、1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积极推进山体美化,2014年完成绿化造林1.4万亩,成功创建“浙江省森林城市”;治污水、清两河,实施天井垟综合治理工程,将原本15-20米宽的河道拓宽至40米,实现了从“十年九涝”到“旱涝保收”的蜕变。

    内外兼修

    养成美丽乡村文明范儿

    如果把美丽乡村比喻成一位温婉的江南少女,那么美景是她俏丽的外貌,文化就是她高贵的灵魂。一颦一笑,彰显村庄的内涵和特色,折射村民的整体素质。

    美丽乡村建设,如果仅仅停留在村容村貌的改善,难免千篇一律、枯燥呆板。如何做到“村村出彩”,让每一个美丽乡村焕发独有的光彩?

    我市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进一步挖掘、培育富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

    陶山镇荣祥村农耕历史悠久,许多村民对田地拥有深厚的感情,这成为该村美丽乡村建设取之不尽的财富。该村充分挖掘农耕文化资源,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建成温州首家农耕文化博物馆,还建起陶弘景百草园、瓯绣馆、农家酒酿造展示馆等主题馆。同时,该村正在打造一条以展示农耕农具为主题的游步道。2014年,该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和荣祥村相似,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拥有独一无二的标识:湖岭镇亦垟村以孝文化为主题,改造孝园和孝德讲坛等;呈店村主打侨“牌”,充分利用村内华侨众多的优势,打造侨文化;高楼镇东源村和马屿镇曹村则分别依托“木活字印刷术”和“元宵灯会”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恢复村庄传统风貌,发展乡村文化之旅。

    同时,我市把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品工程和重点工程,通过保护开发促进地域优秀文化传承,包括陶山东寺前村在内的一批历史文化村落焕发生机。

    湖岭镇黄林村被专家认定是浙南地区传统建筑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村落之一,名列温州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落。

    黄林村党支部书记吴正光表示,眼下正努力通过“温商回归”,以众筹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市民共同参与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村落,尤其是保护修缮传统建筑,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游乐项目,以开发促进保护,使美丽乡村不仅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更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

    美丽乡村建设讲究“村美、路美、田美、山美、水美”,但最终目的是“人美”。我市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村容村貌,也潜移默化地推动乡风文明的发展,提升村民素质。

    溪坦村是我市首个“浙江书法村”,许多村民爱好书画。该村投入近200万元建成村文化中心,并成立梅源书画社,“白天握锄,夜晚舞墨”已成为许多溪坦村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亦垟村拆除50多座露天茅厕,建起两座公共厕所,还雇了清洁工每天打扫卫生,现在不乱丢垃圾已成村民的日常习惯,甚至路面几乎看不到烟蒂……

    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工程建成后的长效维护,需要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日益发展来支撑。外部环境变美之后,我市一直在倡导群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生活习俗。

    在全市清洁乡村建设和美丽乡村“优美庭院”创建评选活动中,我市通过各种载体广泛宣传和农民互学互比,逐步改变农村陋习,引导农民建立现代生活方式,在维护村庄环境卫生,搞好家庭清洁卫生、种树栽花等成为村民时尚,逐步养成清洁、卫生、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不断增强。

    产业提升

    开启民富村强新引擎

    湖岭镇均路村村民陈挺霞放下在瑞安市区的小生意,回到老家开了一间小卖部,卖茶叶蛋、萝卜丝、玉米、芋头等土特产,生意一点也不比市区差。

    陈挺霞生活的变化并非偶然。据了解,均路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3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9000多元。

    乡村游火爆,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我市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围绕美丽乡村发展富民产业,引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据统计,去年我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4.66亿元,形成高楼绿道、湖岭“温州一家人”、马屿杜鹃花节、陶山桐浦油菜花等热点。其中高楼绿道高峰期日游客量达到2万人,湖岭“温州一家人”精品线高峰期日游客量1万多人,新湖广场郁金香花展更是人山人海。

    其中湖岭镇立足“水”特色,以乡村旅游产业为主导,主推乡村生态休闲游、农业观光游、民俗文化游、体验亲子游,2014年接待游客已突破160万人次,高峰期日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村民就业1.2万人。

    天井垟河网密布,三面环山,是温州市著名产粮区,也曾是有名的涝灾区。尤其是位于天井垟“锅底”的马屿镇增垟村,以前更是深受涝灾之苦,当地至今仍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增光垟(即今增垟村),漫水白洋洋;晴天没水吃,雨天上栋梁。

    这一切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正逐渐成为历史。我市把打造美丽田园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农业“两区”建设,完善农业设施、美化田园风光,建设农业精品园、休闲观光园。天井垟粮食功能区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协调,统一农业配套设施的建筑风格,将粮食功能区打造成美丽风景线,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招商引资,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为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奠定了基础,成为治水带动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生动范例。

    同时,我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优化村庄功能布局,促进农村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湖岭镇溪坦村是远近闻名的工艺礼品特色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积极配合湖岭镇拆违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结合低效用地二次开发,筹建中国礼品文化创意产业园和礼品电子商务园,从传统的圣诞礼品生产向文创产业转型。

    “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合作体系、完善农村供销合作体系、构建农村信用合作体系,给村集体带来体制创新和经济增长,为今后美丽乡村的长效维护提供财力保障,从而更好地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市农办负责人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财富榜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在现场
   第00005版:广 告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今日莘塍
   第00008版:最新闻
   第00010版:微播报
   第00011版:远望角
   第00012版:聚焦点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家周刊
   第00015版:家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妙笔绘美景 乡村入画图
瑞安日报 最新闻 00008 妙笔绘美景 乡村入画图 2015-8-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