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父亲
秦晓霞
■秦佩英
1938年10月,武汉保卫战的硝烟之中,出现过一位英雄,他就是国民革命军九十四军一八五师五四六旅上尉副官,瑞安籍抗日军人秦晓霞。
毕业后选择参军
1938年5月,秦晓霞毕业于上海体育专科学院。之后,在南京江宁区东流镇小学任校长。他面对国土沦陷,日寇的铁蹄,毅然选择参军。当时,受抗日名将朱炎晖的感召,背着妻儿,奔赴武汉抗击日寇。
10月,武汉保卫战接近尾声,形势十分严峻。日军集结25万兵力,兵分5路,从东南北三方以半包围态势进攻武汉。10月21日,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五四六旅奉令阻击武汉外围金牛地区的日军,部队分乘4辆火车,先后至贺胜桥,到达金牛地区。于七顶山(又称七尖山,现为黄石市马鞍山)、三角山、雷打山,构集预备阵地,阻击日军。
10月25日,在细雨纷纷中,日军出动了21架飞机,对五四六旅驻守的阵地狂轰滥炸,另30余门重炮,战车百余辆向阵地进行摧毁性攻击,还施放了毒气弹。五四六旅所在的七尖山阵地多被摧毁,人员伤损甚多。
当日上午9时,敌军即以步兵约一个联队冲锋,五四六旅旅长朱炎晖指挥部队在逆境中绝地反击,几次逆袭日军。敌人暂时退去。
战役中临危不惧
之后数天,日寇飞机不断往阵地倾泻重炮、毒气弹。朱炎晖虽然负伤仍沉着指挥,秦晓霞紧随战斗,牵制敌人,官兵协力抵抗,死守阵地,致敌军伤亡惨重,掩护了国军主力撤退。
在一个多星期的阻击中,日军不断增加兵力,轮番猛攻,阵地弥漫着血雨腥风,战斗十分惨烈,官兵们都打红了眼。因为双方武器、兵力悬殊,阵地被敌军重重包围,全旅将士死亡三分之二。
此时,身先士卒的朱炎晖不幸身中数弹,血流如注。眼看受伤的旅长陷入敌手,危急时刻,五四六旅上尉副官秦晓霞挺身而出,不顾自己的生死,组织警卫班对敌发起反击,拼死从敌阵中夺回朱炎晖,他背起满身鲜血的朱炎晖,一面引军撤退。约300名官兵撤退到湖北藕池口,朱炎晖伤重不治身亡。
官兵们将朱炎晖的棺木藏放在一座小寺庙旁,托寺庙爱国僧人褚如宾看护。武汉失守,日寇遍寻朱炎晖遗体,最后竟开棺鞭尸,撒抛尸体,还残忍地杀害了褚如宾等和尚。
秦晓霞在此役中临危不惧,果断、勇敢、沉着,维护了军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战后,师部给予他褒奖。
我以父亲为傲
我的母亲生前在“文革”后多次提起,父亲打日本人时立了功,部队奖给他一面大锦旗,上面有“抗日英雄”四个大字。
遗憾的是,这面代表荣誉和军功的锦旗,在特殊年代被母亲洗去了上面的四个大字,给孩子们做衣服了。
2013年5月,母亲在去世的前一年,还回到父亲的老家,向亲戚们打听相关朱炎晖的消息。
母亲在世时,几次说起,父亲告诉她,身背朱炎晖浑身是血的情景。相信这是他此生永不磨灭的记忆。
在残阳笼罩的天帷之下,父亲秦晓霞背着身负重伤、奄奄一息的抗日名将朱炎晖,背着他的战友,在战火纷飞中蹒跚前行。
如今,穿过77年的沧桑岁月,我们还能知晓,父亲在危难之际,也要把朱炎晖从敌阵中夺回来,哪怕他牺牲了,也要将遗体带回来,交给他的亲人。
敬爱的父亲,我以您为傲!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