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式教育”遇上“英国式散漫”
BBC拍纪录片测中国式教学 中英教学碰撞出什么火花?
一部关于中国教育进入英国学校的纪录片,掀起了中英两国有关教育的争论。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公立中学对50名13至14岁的英国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却“水土不服”。
在预告片里,老师把学生训哭,学生也差点把老师逼疯。这是BBC发起的一项名为“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的研究项目,并将此拍成纪录片,8月4日已在英国播出第一集。
随着节目的播出,观众都期待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的更多碰撞。但我们并非要得到中英教育孰优孰劣的答案,而是希望在这个碰撞的构成中,去找到双方的融合点,为教育孩子的将来提供借鉴。
据了解,汉普郡博航特中学是被英国教育标准局评为“杰出”的学校。中英教学法孰优孰劣,没法比较,也没法得出结论。但是,这次实验可以显现很多深层次的文化差别。
一开始,在中英媒体的报道中,已经显现出文化差别。英国媒体的报道大多写实,标题多是“中国式教育能适应英国孩子吗?”中国媒体大多自负,标题多是“中国教师赴英教学将英国学生训哭了”。英媒的标题带着探究心理,中媒的标题则带着价值观立场。训哭英国孩子,或许显得强势,或许是对中国教育的批评。
就中英教育碰撞而言,老师们并不认同彼此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
英国老师认为“懒散”是自由精神的培养。参加实验的英国学生也认为,教室里很压抑,好像自己时时刻刻和其他所有同学在竞争,中国老师把学生当成“防弹海绵”。
中国老师则把英国学生的行为总结成懒散无纪律,并且认为是“高福利制度”养出这群懒汉。英国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应对不同的学生,中国只有一个教学大纲,要么适应,要么淘汰。显然认为中国的教学法能迫使学生上进。
中英教学法孰优孰劣,没法比较,也没法得出结论。但是,这次实验可以显现很多深层次的文化差别。首先是老师和学生的地位不同。在英国,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平等,各自都得负责,各有各的自由,老师的责任心不及中国强;在中国,师生地位不等同,老师因为责任超大,学生的部分自由也便不知不觉地被剥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课堂提问)被压抑。
其次是英国学生的“懒散”,并非不求上进,也不是“高福利制度”带来的结果,而是生活方式和年龄段特征。英国的孩子,从小到大,有一个逐渐紧张的过程。十四五岁的孩子是从玩耍式学习到自觉性学习的过渡期,他们的阅读量大大超过中国学生,是根据兴趣而不是考试指挥棒。大学升学考试有几十门课程供选择,而不是中国学生一样只有几门。到了大学,英国学生的学习很紧张。中国则相反,到了大学可以松口气。
再次,中英教育的目标不同。英国教育是要努力培养出不同个性和思想的人,遵守法律是最重要的品格,所从事的职业是个人选择。中国教育是要培养出相同思想不同专业的人,考试成绩是优劣的重要评价标准,出人头地是成功的标志。
所有这些差别,导致中英两国的老师对教学方式、对学生行为的不同评价。另一个微妙的差别是,英国师生更多地看到中国老师及中国式教育的长处,而中国老师基本否定英国的教育理念和学生行为,这是视野的问题,我们得认真反思下。
纪录片第一集:屡现纪律冲突
近日,有网友用图文长微博,概括了第一集内容。
纪录片中,英国学生脱下短裙小西装的校服,换成“宽松得像降落伞”的中式校服;做从未体验过的早操;放弃自由时间上晚自习;教室墙壁挂上了“书山有路勤为径”的中文书法。
关于纪律的冲突在片中屡屡出现。在第一节课上,学生化妆、说唱、玩iPad、打闹。一名教授理化的中国女教师对学生说:“如果我看到你们不守纪律,我就会把你们叫出来单独罚站。”很快,一名叫Sophie的女生因为课上讲话,被请到了讲台旁。
中式体育课上,老师让习惯了“自己玩想玩的”的英国学生测试1000米跑和800米跑,只有一半人及格。
数学教育则褒贬不一。中国教师用15分钟讲完了英国学生要学一整周的三角函数公式,让学生直呼跟不上,但也有学生表示“中国老师讲得太清楚”,一直没搞懂的配平方,经老师讲解一下就听懂了。
学生吐槽“纪律”
早上7时到校、每周一次升旗、身着统一校服、轮流打扫教室、上课安静记笔记……这一切在中国稀松平常,但在英国学生眼中却是从未有过的考验。
这个“中式实验班”设立在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5位经过层层选拔的中国老师接管了由50名青少年组成的班级,分别教授他们中文、数学、自然科学、化学等课程。同年级的其他学生则继续由英国老师教导,4周以后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测验,实验项目希望对东西方教学方法及其成效作一比较。英国广播公司全程记录并录制成纪录片。
“这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15岁的九年级生罗西表示,自己原本认为“实验课堂”只是比平常多些作业、少些嬉闹,但真正要做的却是安静听讲、记笔记。“我感到自己对课程没有发言权,只需要听老师讲课就行。只要像个机器人一样就行了。”在纪录片的预告中,一位老师对着学生大喊道,“听我说”、“别讲话”。
另外,罗西认为,在中国老师的课堂上,她时刻感受到与其他同学在竞争。“只有测试中的分数是最重要的。”当然,罗西非常喜欢扇子舞和中餐,“这让我们从勾股定理和英语语法中松口气。”
老师难忍“散漫”
而在中国老师眼中,英国学生的表现可谓非常糟糕。
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李爱云老师表示,当把作业发给学生时,她期待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做题。但没想到,当她走进教室时却发现有些学生在聊天,有人在吃东西,还有女生在化妆。“我不得不强忍怒火才不至于抓狂。”李老师说,只有一半的学生比较听指挥,而另一半天晓得他们在做什么。
来自西安的杨老师负责教自然科学,她直言,在中国,课堂上并不需要管理学生的技巧,因为每个人都很守纪律,但在这里教书则非常具有挑战性。一名女生哭着离开了杨老师的课堂,让她错愕的是,学生只是因为听说某乐队的歌手离队了。
作为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来自杭州的邹海连也遇到了难题。他第一次介绍勾股定理时,希望想让学生自己发现、证明并应用该定理,但很多学生却认为没有必要证明,知道如何运用就足够了。
据英国媒体报道,中国老师认为英国学生普遍缺少学习动力,而其根源在于政府的福利制度。《每日邮报》引述一位中国老师的话说,英国学生即使不工作,也能拿到福利,所以不用为自己的未来担心。“如果政府削减福利,迫使人们去工作,那时候他们的看法就会有所改变。”
但实验学校校长斯特劳格尔对中国式教学并不“感冒”,并用“非常枯燥”来形容。斯特劳格尔认为,中国式教学与英国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冲突,“我的学生们习惯上课问问题,他们期望自己的想法得到尊重。”他也为自己的学生们辩护,称其纪律并不像中国老师形容得那么散漫。
这不是一场中英教育的“PK”
(苏梦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