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米塑非遗传承人陈贻春:
每一件作品都有背后的故事
■记者 钱枫枫
日前,莘塍街道的陈贻春带着他的米塑作品“四美图”参加了中国公益美术精品展览会,获得铜奖。陈贻春是莘塍乃至瑞安知名的米塑大师,他的陈恒发米塑老店更是莘塍极有名望的百年老店。
据悉,陈贻春祖父陈学金于1913年创办了陈恒发米塑店,因其当时才15岁,被人称为“娒儿老师”。第二代传人陈鸿钊8岁开始在父亲身边学艺,20岁考入温州瓯剧团,对戏剧人物、服装、场景、道具、脸谱十分了解,做的米塑人物准确、精致。第三代传人陈贻春12岁随父学艺,获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称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曾报道陈鸿钊和陈贻春父子创作的米塑作品《福娃迎奥运》。
据陈贻春介绍,陈恒发米塑老店位于现址对岸的莘塍街上,当时是瑞安到塘下的必经之路,也是最繁华的一条街。“老店有两间店面,店内帮工多达几十人,生意最忙的时候,几十人都要熬夜干活。”
到陈鸿钊接手米塑老店时,生意还是非常红火。但其身体不好,而做米塑又是个久坐的活,为了早日接班,陈贻春在12岁时便随父学艺。
“按照瑞安的民俗习惯,建房上梁必须要‘抛梁’,老人做寿要用‘寿桃’,小孩周岁外婆要送‘对周桃’,祭祀礼佛要用‘斛’、‘长生娒’等,所以以前的生意还是很好的。”陈贻春说,后来房子都变成了钢筋水泥浇灌的高楼大厦,没有了“抛梁”一说,年轻人也不再在意“寿桃”、“对周桃”,米塑店的生意慢慢衰败,现在只有一些莘塍的老人还会来定做米塑。
生意由兴转衰,米塑的传承也碰到了一些难题。陈贻春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太肯吃苦,而制作米塑是非常枯燥的一项工作,经常要熬夜,几乎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学米塑。为了引起学生对米塑的兴趣,近年来,陈贻春常去马鞍山小学、开元中学、温州大学等学校开课授教。“至少要让学生们记得米塑这门传统艺术。”陈贻春说。
[人物名片]
陈贻春
年龄:45岁
住址:莘塍西街
身份:温州市米塑非遗传承人
ui bao
Tel:66081255
莘塍民间高手
R
几乎每件作品都出自典故
“每一件作品都是精雕细琢的成果,都有背后的故事,以及制作人的想法。”陈贻春说,米塑是一门艺术,制作人不仅要懂得米塑的技巧,还要对绘画、剪纸、雕塑、建筑、戏曲等有充分的了解,几乎每一件作品都出自典故。
记者仔细观看陈贻春的最新作品“四美图”,从左到右分别是西施、王昭君、貂蝉与杨贵妃,人物精致美貌,栩栩如生,且十分容易辨认。西施身旁放着一篮子白纱,可辨认出是西施浣纱的典故,王昭君身穿冬衣怀抱琵琶,可辨认出是昭君出塞的典故……
陈贻春说,制作米塑人物,要先把米团搓成长条,捏出人物的下肢和躯干雏形,用竹签将它撑起;接着用各色米团捏成薄片,作为服饰贴在躯干上,用花扦刻出服饰皱褶,用印模印出服饰花纹;捏制手臂、袖子后,用一小米团搓成椭圆形作为头部,用手捏出脸部的中间线,再用花扦刻出五官,眉毛要掐好贴上去;制作帽子,贴上胡子,最后制作扇子等道具。
“开脸是关键,是米塑人物能不能被做‘活’最重要的环节。”陈贻春说,人物脸上有不同神态:喜、怒、哀、乐。米塑人物不仅要做得形似,更要追求神似。
由兴转衰,米塑传承成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