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开展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已一年
优秀师资给弱校带去教学“干货”
■记者 项乐茹
因为参与教师校长交流,今天,206名教师校长,在新学校新岗位上庆祝属于他们的节日。
从去年开始,我市全面启动教师校长交流工作,一年来全市共有146名教师校长进行了交流。其中,有17名骨干教师流入农村学校,总体交流比例达到适流教师的10%以上。
这一年来,这些跨校交流的老师,在新岗位上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了吗?通过教师交流来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目标,有没有效果呢?
今年更多教师主动报名 交流政策更趋人性化
新学期伊始,又有一批教师到交流学校上岗。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2015年新一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人数总计达206人。其中,普通教师128名,骨干教师24名,跟岗交流、支教交流及交流归队教师22名,校级领导32名。
“今年新交流的教师校长人数增多了,其中还有不少是主动报名的。”市教育局政工科相关负责人说,去年的教师校长交流,由于是第一年,有些教师需要时间接受了解,有部分教师还需要学校去做思想工作。“但今年有了明显变化,不但交流的教师数量大幅上升,而且还有老师主动打报告,要求交流到更偏远的山区学校。”他说。
陈千亮就是主动要求交流的一位老师。去年,他从安阳实验小学交流到湖岭镇鹿木第二小学,一肩扛起6个年级的美术课,课下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业余兴趣辅导,给学校增加了不少艺术氛围。他的4名学生参加全市艺术节比赛均获得奖项,取得了鹿木二小在市级艺术比赛中奖项零的突破。而今年,他又打报告,申请去更偏远的高楼镇枫岭学校。“枫岭学校对艺术类的课程需求也很迫切,我想去看看。”他说。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今年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政策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补充。新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在山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交流到城区、优质学校任教上尝试突破,逐步形成以城区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指导为主和以山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交流到城区学校任教、跟岗锻炼为辅的机制。同时,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校长的交流比例,并鼓励城区学校新教师参与交流。
此外,考虑到教师校长的实际情况,推出了更趋人性化的政策。例如“离男50周岁、女45周岁不足一年的教师,原则上同意安排支教一年,不迁人事关系”这一条规定,符合条件的教师支教结束并经考核合格后回原单位任教。2014年已参与交流的该类交流对象,除自愿继续交流外,今年可提出回原单位任教申请,办理人事关系迁移手续。
骨干教师进山送教 薄弱校收获满满
在去年交流的17名骨干教师中,安阳实验中学的英语老师吴望是其中主动请缨的一员。他已有25年的教龄,曾在原莘塍民公学校、滨江中学等学校任教。他选择来到自己的老家,位于偏远山区的高楼镇东岩学校交流任教,这里距离市区有52公里,需1个多小时的车程。
到了东岩学校后,吴望发现这里一共只有9个班级,200多名学生,英语老师则只有3名。“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学校师资力量匮乏,好的教师不愿意来,家长都想把孩子往城里送,学生少,学校越留不住老师,家长也就越不相信学校,这样的怪圈无限循环,农村学校会越来越冷清。”他说。
吴望的到来,给这个山区偏远学校带去不少实在的“干货”。他担任八年级的英语课老师后,短时间内就成为了该校师生的共同偶像。“听吴老师的课,特别享受,他的课程中有很多鲜活的东西。”他的英语课是学生们十分喜欢的课程。
除了学生受益外,他也为学校里的部分老师创造了更多学习机会。刚到东岩学校,吴望便与该校的年轻英语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并且每周用一半的时间来听其他教师的课,开展教学帮扶,扶助他们专业成长。平日里,他们相互“串门”听课,课后一起讨论、质疑再释疑。安阳实验中学的教研活动一般不对外开放,但只要学校一有教研活动,吴望就会想方设法开小灶,安排自己的“徒弟”去听课。在他的牵线下,安阳实验中学的教师也被请到了东岩学校开课、作讲座。
过去一年来,吴望都住在学校安排的宿舍里,和在高中读书的儿子一样,每星期周末的时候才回家和家人团聚。“来这里不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也不是为了应付政策,凑合两年日子。”吴望知道自己肩负的重任,尽可能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与农村学校老师交流、分享,“农村的学生有灵气,基础虽然相对差了些,但可塑性也大,只要教师有责任心,都能教好。”
他的付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上一个学期期末考试,他所教的班级成绩进步很大,排在高楼教育学区的第一名。他带出来的“徒弟”之一应雅老师荣获市初中教师命题竞赛一等奖、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并代表瑞安英语学科参加温州市命题比赛。
高楼教育学区主任周崇夫说:“吴望老师给高楼教育发展带来了希望,他提高的不仅仅是一两个班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为学校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科研方法,提高了整个学校乃至全学区教师的水平。”
跨校交流感觉很充实
重新唤醒教学激情
从教已近20年的语文老师李金娜,去年从莘塍六小跨校交流到同学区的莘塍二小,教授三年级一个班级的语文课并兼任班主任老师。
毕竟是从一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校交流到一所相对规模较大的学校,这对于已有多年教龄的李金娜这样的“老教师”,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这次过去当班主任,还好在开始就和家长沟通得比较好,很快就和学生们建立了信任。”李金娜说,她进入莘塍二小后,很快融入新的教学环境,认真备课讲课,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位负责的老师。
一年来,跨校交流让李金娜感受最深的是莘塍二小里浓厚的教研氛围。“一到二小,我就发现周围的老师都是铆足了劲工作,连在办公室休息时都在切磋教学方法。”她告诉记者,在二小,不但教研组活动多了很多,有更多机会提升自身能力,而且周围老师的那种职业激情和态度,着实让她佩服。比如每次教研活动,下午都有半天的空闲时间,她发现同个年级段的老师从来不会自行去休息,要么继续备课,要么互相讨论。
“在莘塍六小的时候,因为长时期在一个环境工作,我已经到了瓶颈期,会有一些职业倦怠,来到莘塍二小这样的一个新环境,我重新找到了职业激情。”李金娜说,过去一年,是她教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新的开始。交流让她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即使是陌生的环境,也没有让她觉得孤独,很多同事领导都给她很大的关心和帮助,就像一个刚毕业的老师一样,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也为接下来的职业生涯找到新的起点。
输送师资传递“正能量”
探索教育均衡发展新路
长期以来,优秀师资不断向城区学校集聚,农村中小学优秀师资欠缺,两极分化严重,教育资源不均衡,是群众意见最大的一个问题。我市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就是为了促进教育均衡,保障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行教师交流后,既为农村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师资,又为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任教提供了条件。”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交流工作开展以来,各教育学区、各学校立足实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交流工作,逐步形成了“市级选派、三级管理、以校为主”的工作格局,探索出双向交流、名校孵化、团队帮扶“三大模式”。
“这‘三大模式’如同三条绿色通道,开辟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输送的是教师,传递的是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正能量’,收获的将是农村中小学的质量提升。”他说。据了解,我市将利用5年时间逐步实现全市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均衡,使80%左右的城区骨干教师参与交流,使农村各校主要学科至少有一名市级骨干教师引领。
不过,推进教师校长交流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在实际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城乡、校际间教师编制、岗位、待遇等管理存在差异,为实施教师交流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是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该负责人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引导激发教师参与交流的积极性等,让教师的“被动交流”变成“主动交流”,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这其中,离不开交流的教师和学校的努力,个人努力和制度建设不可或缺,仍需未来不断探索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