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将领龙云骧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现居塘口的儿子连夜赴自贡领取,他说:
“这枚纪念章对我们很重要!”
■记者 黄国夫 通讯员 陈金喜
“这个纪念章我们已经盼了半个多世纪,终于给了父亲一个交代。”近日,现居塘口村的四川自贡人龙达闽手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激动地说。龙达闽的父亲是抗日英雄龙云骧,曾任国民党陆军少将。
据了解,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向约21万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表彰他们的历史功勋。龙云骧就是其中之一。
曾反攻温州抗击日军,500人部队仅16人未负伤
龙云骧,字仲夔,生于1907年7月8日,四川省自贡荣县人。龙云骧的父亲龙腾剑系辛亥革命荣县起义领导人龙鸣剑之弟。
1925年,龙云骧考入黄埔军校四期,编入入伍生总队。1926年10月毕业后,龙云骧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参加北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龙云骧南征北战,与日军作战。在1937年10月的晋北的忻口战役中,龙云骧作为第十四军第十师三十旅五十九团代理团长,领军在盟腾村一带与日军拼杀,将日军全数击退。日军遗弃阵地尸首200余具,五十九团伤亡400余人,被十四军军长李默庵称为“铁团”。
在龙云骧的军旅生涯中,还曾在温州一带抗击过日军。
1941年9月,龙云骧升任第一学生总队少将总队长,率部在浙东一带与日军作战。1944年9月,日军东犯温州,于9月9日占领温州城。第三十二集团军下令将暂编三十三师六十四团、浙江保安第四团配置在温州西门及南门一带,向日军发起进攻。集团军总部又增调部队准备反攻,由集团军副总司令陈沛率新编第二十一师,由龙云骧率第一、第二突击队的两个突击营赶来温州,预备一个星期夺回温州城。
龙云骧指挥突击队负责攻击温州城西北莲花山南面的一个高地,突击队官兵冒着炮火奋勇向前,龙云骧不顾危险在前线指挥。突击队几次进攻山腰,都被日军步兵炮猛烈轰击,死伤严重,前线作战的500多人只剩下16人未曾负伤,只能退了下来。相持了3天,日军日夜加强阵地,并以步骑兵配合猛烈炮火进行反攻,国军攻城各部受到重创,第三十二集团军总部暂停反攻温州的计划,龙云骧率突击队返回丽水。
抗战胜利后,龙云骧曾任日俘管理所所长、预备第四旅少将副旅长、国防部少将部员等职,1948年9月22日,叙任陆军少将。
1949年12月1日,解放军占领重庆的第二天,龙云骧离开重庆返回荣县五宝镇,耕种田地,深居简出。1950年12月,龙云骧去世。
曾率部队驻扎老瑞中,结缘孙诒让曾孙侄女
龙云骧的妻子叫孙嘉玲,1930年生,是孙诒让的曾孙侄女。而他们的结缘,是龙云骧在温州抗击日军期间。
“当时部队就驻扎在我家里,也就是现在的老瑞中。”今年85周岁的孙嘉玲回忆,那时她只有11岁,虽然在同一屋檐下,但他们打照面的次数并不多。“不过每次遇见,他都会恭恭敬敬地称呼我为孙家小姐。”
没过多久,龙云骧部队撤出瑞安,返回丽水。而随着日军的入侵,孙家人也四处逃散,孙嘉玲逃到丽水读书,这使得他们再一次相见。
“当时只有我和堂姐在丽水,生活很艰苦,他时常过来接济我们。”孙嘉玲说,也正是龙云骧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她下决心跟随这个比她大23岁的男人。
1946年,孙嘉玲随龙云骧到福建,他们的第一个爱情结晶出世。因为孩子是在到达福建时出生,便取名龙达闽。
在随后的5年里,孙嘉玲跟随龙云骧南征北战,虽然军旅生活艰苦,但龙云骧对她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虽然我只跟他生活过5年的时间,但我一辈子没有后悔过。”孙嘉玲说。
孙女嫁到塘下,
接奶奶回归故里
龙云骧去世后,孙嘉玲便一直在他的老家荣县生活,至今她说的普通话都带着浓浓的四川口音。她的生活过得很艰难,也无法联系到瑞安的家人。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塘下肇平垟的一位村民到荣县养蜂,时隔30多年,她才听到熟悉的乡音。
1995年,孙嘉玲的孙女龙海英随肇平垟的养蜂人来到塘下,后嫁给了中村人蔡思富。由于荣县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再加上孙嘉玲思乡心切,本世纪初,龙海英把奶奶和父亲接到塘下生活。现在,龙达闽在塘口村的一家工厂工作,孙嘉玲老人偶尔会到餐饮店洗碗贴补家用,虽然生活不宽裕,但他们已感觉满足。
今年8月底,龙达闽接到来自自贡市政府的电话,告之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他父亲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龙达闽喜出望外,连夜赶赴自贡。
“这枚纪念章对我们很重要!我们会一代代传下去。”龙达闽捧着纪念章,眼角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