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创建,城市永续发展的新模式
■王 振
最近,微信朋友圈被《瑞安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宣传片所刷屏,温暖的文字配合悠扬的音乐,瞬间唤起这座城市每一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市自2003年被评为全省首批文明城市以来,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喜获“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称号,今年更是迈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有力步伐,“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创成功”是我们的工作目标。近日,面对省示范文明城市复评大考,一大批市民自发组织,或清扫大街,或担当交通劝导员,或拍下不文明行为,或主动配合部门执法。爱心顺风车志愿者服务队、黑眼睛公益组织等民间团体更是身先士卒,为文明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他们的行为既展现了城市主人翁姿态,也激发了更多市民参与城市文明建设,实在值得点赞!
只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创建文明城市,并不是所有的市民都理解。特别是那些因占道经营而被取缔的小商户、因违章搭建而被拆除的小作坊业主,他们在短期利益受到冲击时,不仅不反思自身行为,却将矛头指向文明城市创建,大放“一阵风”、“无空搞”、“劳民伤财”等厥词,实属不该。从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问题,未来一段时间里,城市化都将面临着资源约束、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人口增长、公共空间缺失等共同挑战,选择怎样的城市发展模式事关瑞安发展大局,更事关群众根本利益。
从城市演变发展史来看,我国是城市最早产生的国家。古代因城防而建的“市”是人们交换商品的集中地,其本质是对物质世界的尊重,因此这个阶段的城市发展模式是比较低级的“商业交换”模式。随着近代工业化、后工业化的深入影响和推进,城市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大城市、特大城市相继出现,但同时污染、贫困、拥堵、生态恶化等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工业模式”下的城市显然难以为继。那么,城市究竟该走怎样的发展模式呢?随着人们开始深入反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时,“生态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只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不仅仅只是生态文明高度发达,还应该体现在我们市民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各方面。作为当今中国城市含金量最高的综合性荣誉,“文明城市”不仅涵盖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容,更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文明城市”发展模式成为21世纪城市永续发展的新模式,是大势所趋!
因此,面对不解和质疑,“宁要群众一时的骂声,也不要错失城市文明发展的哭声”成了一种不可撼动的态度。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市民作为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只有有效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让文明城市创建过程成为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城市整体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