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镇湖石村文化礼堂展新颜
寨寮溪边听村歌 村史馆里品传统
■记者 黄君君/文 通讯员 黄蓓蓓/图
在静静流淌的寨寮溪边,湖石村已经默默传承了近千年。筑宅营舍、垦地营田,湖石人从传统的农耕文明走向现代文明。2013年11月,湖石文化礼堂落成启用,湖石人的精神有了归属。
看“五廊”、村史馆,品湖石文化传统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湖石村。从56省道沿高楼大桥而下,两层楼的湖石文化礼堂就坐落在大桥边上。
“湖石文化礼堂是在原先文化宫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湖石村党支部书记张仁国笑着说,当初听说要建设文化礼堂,大家最庆幸的就是,村里已经有了现成的场地。
走进湖石文化礼堂,一楼是雕梁画栋的仿古戏台,每逢年节,就会飘出“咿咿呀呀”的戏曲声。台上上演着流传千百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台下坐满了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村民。“既然有了文化礼堂,有戏台这么一个好的平台,就不能浪费了。”张仁国说,平时,戏台会化身为文艺演出的重要场所,“六一”文艺表演、送文艺演出下乡等,都能吸引大批村民。
在湖石文化礼堂旁,展现湖石优秀文化传统的“五廊”独具特色。“五廊”由村史廊、历史廊、乡贤廊、励志廊、文梓廊组成,想要了解湖石,只要站在“五廊”前,便可一目了然。“张氏是湖石的单姓氏族,这里的人基本上都姓张。”张仁国指着村史廊说,近千年来,张氏族人在湖石村繁衍生息,目前全村有580多户、2000余人。
被“五廊”围绕着的是村里的健身场所,常有村民在这里运动健身,或是唠唠家常。让人想不到的是,在文化礼堂建设前,这里只是一片长满杂草的荒地。展现湖石历史的“五廊”后面如果是一片荒地,太不美观了。于是,荒地不见了,水泥地铺起来了,健身器材也装起来了。
湖石文化礼堂最具特色的是村史馆。对于外人来说,循着巷子口的那个古色古香的指路牌也得好好寻找一番,但对于村民们来说,村史馆里的一切是最熟悉不过,秤杆、纺纱机、织布机等传统生产工具摆在显眼的位置。“我们向村民征集这些‘老古董’,你捐一点出来,我拿一些出来,很快就摆满了。”张仁国说。
在村史馆的建设过程中,最为困难的就是找出村里的“名人”。“村里2000多人,但60%以上的人口在外工作,想一下子找些‘名人’出来,还真是有点难。”于是,村里组织了三四个人花费两个多月的时间四处走访。
村委会主任为村歌谱曲
“多情的寨寮溪啊,缠绕在你身旁,宁静的凤尾湖,在你心中荡漾……”这首反映湖石美丽风光和幸福生活的村歌《湖石,我的家乡》,歌词由高楼籍的文艺爱好者共同打造,曲子由湖石村村委会主任张士布操刀。
2014年,全市举行村歌比赛,曾经当过音乐教师的张士布决定自己谱曲,创作一首属于湖石人的接地气的好村歌。“我想尽量老少咸宜,男女都能唱。”虽然张士布心中是这么想的,但在创作过程中屡屡遇阻。
“东北有二人转、西北有民歌,这些地域特色非常明显。我们这里虽然有鼓词,但不适合传唱。”张士布说,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他决定村歌的曲调以民族音乐为主。可是,他实在是太忙了,每天东奔西跑,等有时间坐下来创作,已是深更半夜。经过半个多月断断续续的创作,他才拿出了这个版本。“时间不够,感觉不是很满意。”他说。
说起村歌,张士布总会想起去年举行的“村歌大家唱”比赛。与其他参赛村请歌手唱歌不同,湖石村的村歌是由他上台演唱的。“原本请了温州的一位歌手演唱,但当天早上歌手临时无法参赛,我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他说,“可是,我连歌词都还没有记住。”
起先,张士布做了个小抄,打算在台上偷瞄着唱下去。没想到,台上强烈的灯光,让他完全看不清楚歌词。无奈之下,他只能磕磕绊绊地唱完整首歌。“唱一句忘一句,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了。”他笑着说。不过,让他意外的是,评委们肯定了他的演唱,他以高分拿下了演唱二等奖。更让人欣喜的是,《湖石,我的家乡》获得了创作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