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壳换麦芽糖
■周微燕
前些天,在瑞报上看见第二届玉海历史文化节开幕消息,其中居然有以牙膏壳兑换麦芽糖的活动。惊喜,在心中喷薄。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人,应该都心有同感吧。
记忆也便在刹那间苏醒。
牙膏壳换麦芽糖,这不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吗?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麦芽糖是孩子心目中的无上美味。
记得,那时候的铝壳牙膏,用完了,绝对舍不得扔。可以派上两种用场。节俭的家庭,搜集到一定的量,可以卖给收破烂的,换点钱补贴家用;一般家庭,则是交给孩子自由支配。于是,这牙膏壳变成我们当年不可多得的一种“福利”。平时刷牙,尽量多摁一点,巴望着牙膏能快点用完,好变成我们嘴里的美味。
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是弟弟被母亲痛打。那时,好久没有吃到零食的我们,刚好听见门口传来那阵熟悉的叮叮当当声,卖麦芽糖的来了。馋虫瞬间被勾起,迅速把那些被我们找了无数次的犄角旮旯仔细找了一遍,生怕漏掉什么可换吃的宝贝。可是,任凭姐弟仨如何努力,还是一无所获。
还是大弟脑袋好使,冲进去拿出母亲刚买不久的牙膏,冲我们挤眉弄眼。我们心知肚明。可是,还没有用完,怎么办?
管它呢,挤出去不就行了。三下五除二,白白的牙膏就被挤在门口的水塘里。拿着它,我们美美地吃到梦寐以求的麦芽糖。虽然,只有一点点,却也让我们的生活多了几许乐趣。
可是,好景不长,母亲发现那只牙膏不见了,很是心疼。抓住始作俑者(大弟),狠狠地用竹枝抽打,打得大弟鬼哭狼嚎。那场景,至今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幼小的我们只知道麦芽糖好吃,哪里知道一支牙膏价钱远超过我们得到的麦芽糖呀!
还记得那时候的麦芽糖都是乳黄色,挑担的人把它放在筐盖上。在我们眼里,那麦芽糖简直就如天上月亮般美丽。不!甚至更美,更有诱惑力。
你看,那个圆月亮,就那么近地躺在我们眼前。上面还有橘黄的桂花、黑色芝麻,正发出幽幽香气呢!只要叫一声:“麦芽糖唉”,师傅就会应一声:“好嘞!”看一下你手中的物件,“叮咚”一声,手起刀落,一块麦芽糖就应声脱离母体,成为你口中美味。
有几个孩子能抵抗得住那样的诱惑呀!于是,家里的废铜烂铁呀,牙膏壳什么的,统统成了那人箩筐之物。从此,大街小巷中,低头走路的孩子更多了。说不定运气好,能捡到一根别人扔掉的旧电线或是其他能兑糖的东西呢。这样,就可以吃到那甜丝丝香喷喷的麦芽糖了!
弟弟的脑子好使,居然想出在自己做的玩具车下面放上几块磁铁,每天上学放学路上过一遍,晚上回家,总能收获一些碎铁屑之类的东西。
那时,碎铁屑可能换来比牙膏壳多得多的麦芽糖。夕阳下,姐弟仨抬着头,就着那橘黄阳光,咬住麦芽糖一边,稍稍把它们温热一下,就用右手捏住麦芽糖另一端,把它们拉得长长的。夕阳余晖中,麦芽糖仿佛也镀上一层金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站在一旁的孩子们呢,只有咽口水的份。
后来,弟弟这一招终于被发现了,于是,满路都是推着这种“车”的孩子。我们的优势就消失殆尽了,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又回到“解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