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的精品
从哪里来
■高振千
10月29日下午,《琵琶情——高明传》在温州举行出版、创作发布会并首发。该书30余万字,是第一本完整展现“南戏鼻祖”高明一生的传记书籍,于今年4月送审中国作协并获一次性审读通过,入编《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丛书第四辑10部作品之一。《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丛书工程是由中国作协牵头推行的重大文学创作出版工程,共120位历史文化名人入围,高明是温州市唯一一位传主。
近些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重视和支持下,瑞安文艺创作捷报频传。音乐、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频频在全国获奖,培育了不少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的文艺人才,而文学创作尤其是文学精品一直以来属于“短板”。不过,随着今年人物传记《琵琶情——高明传》出版发行,以及丛伟的长篇小说《突围》和金庆伟的中短篇小说集《梅骨兰心》出版发行,瑞安的文学创作终于有所突破,也为瑞安文学史留下浓彩重笔。
当下,瑞安文艺创作培训班遍地开花、方兴未艾,不少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文艺,培养文艺的兴趣和爱好,开发文艺特长;各种文艺协会济济一堂,形成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竞争格局;参加各级各类文艺大奖赛的,获奖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然而,需要看到的是,文艺繁荣的背后,有几人为文艺“献身”?为文艺而文艺的有多少?借文艺名义欺蒙的有多少?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的又有多少?如果连繁荣都是华而不实的,更何谈文艺精品的创作?
文艺创作向来是艰辛和寂寞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需要认真地体验生活,需要不断地创作实践,需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更何况是精品的诞生。那种以为文艺能轻而易举就获得成功、攫取名利的,实在是大错特错了;即使是通过各种手段借机“出类拔萃”的,那也是现得了“一时”呈不了“一世”,毕竟文艺创作有自身一定规律,要靠自己的“实力”,绝不是靠欺名盗世就能永远得逞的。文艺创作者也只有静下心来、潜下身来,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