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发现不可移动文物763处,不少面临消亡的危险
文物保护,留住我们的“根”
■首席记者 严小章 通讯员 易瑶瑶/文 记者 庄颖昶/图
这里有浙南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石构建筑群——圣井山石殿;
这里有建于清光绪年间,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玉海楼;
这里有我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的雏形——心兰书社;
这里有我国第一所中医学堂——利济医学堂;
……
悠悠岁月,千年古县。近年,市委、市政府始终致力于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弘扬,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使瑞安历史“活”现在人们面前。
一座城市的文化源于历史,文物遗存是历史的标本,是对历史的记录。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活化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全市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763处
中午时分,来到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秋日的玉海楼,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书卷气浓浓的。
玉海楼为清代江南民居式的两层建筑,近年来虽经修缮,仍保持着清代风韵。有专家说,玉海楼的建筑风格是温州民居中的“孤本”,价值很高。
“悠悠1700多年的建县史,就如玉海楼一样,给瑞安这座秀气的城市留下了丰富厚重的文化家底。”市文保所所长陈奇说。
陈奇递给记者一本《瑞安市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图》,由市文广新局、文物馆共同印制,共80余页,翔实记录了我市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图和各级文保单位(点),这也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成果。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从2007年4月至2011年底,文物普查员足迹踏遍全市,行程近4万公里,系统调查了全市辖区内的地面和地下(含水下)文物。据统计,全市普查发现不可移动文物763处,基本信息点2272处。截至2015年10月,全市有国家级文保单位6处,省级文保单位12处,市级文保单位已达70处。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陈奇说,近年来,以国保、省保单位为重点,加强文保单位各项保护工作,并成立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切实加强指导,对利济医学堂旧址、垟坑石塔、宝坛寺、卢氏宗祠、东安硐桥、隆山宫、孙氏宗祠、七县会议旧址等近20处各类文物保护单位(点)进行抢救性的保护维修工作,并对国保单位玉海楼等予以修缮。
湖岭溪坦王氏大宗祠95万元、心兰书社150万元、孙诒让砚下故居320万元……据介绍,近年来,我市采取政府投资和民间群众集资相结合的方式,对汉安乡侯墓、卢金峰墓、福泉寺、蒋幼山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进行抢救性修缮,使之得到科学保护。
多处文物周边环境亟待整治
瑞安,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不过,不少与历史文化名人相关的文物周边环境堪忧,亟待整治,比如卓敬故里碑。
卓敬,飞云卓岙人,被誉为瑞安四贤之一、瑞安十大历史文化名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户部侍郎,生性耿直,敢于秉公直言,批评朝政。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改号永乐,卓敬因“人臣事主,死而不二”,被其诛杀,夷三族。但他刚直不阿的高风亮节深受广大士民的敬重,就连朱棣也不得不深为赞叹:“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惟得卓敬尔!”
日前,记者在市文保所工作人员带领下,车子经过一段颠簸的乡间公路,来到飞云街道动车站旁边的卓岙村。在西太(泰)山山脚下,有一座名为“御碑亭”的亭子。该亭两层六角翘檐建筑,仿木构件,十分雄伟气势,但是柱和构件上的漆大都剥落,明卓忠贞公故里碑就立于亭内。
该石碑高2.18米,宽1.28米,全文阴刻楷书。石碑正中刻有“明卓忠贞公故里”七个大字,碑左刻“万历戊申仲冬季吉旦”,碑末落款分别刻“浙江提督学校佥事陈大绶立”、“乾隆己巳重整知县张如霖勒石”。
“关于卓敬故里的位置,人们原先有不同说法,有的人认为是在高楼,有的人则认为在卓岙,直到2005年,这块石碑被发现后,才最终了结这段难有定论的公案。”市文保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5年,石碑被当地村民发现,并从地下挖出。当地村民在严格保持石碑原来位置和方向的前提下,集资修建了这座御碑亭。
“卓敬是我们村里人,这石碑就是最好的证明。”村里老人谈及卓敬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老人回忆,他们曾听上辈老人说过,明朝卓敬不仅童年居住在此,做官后也曾在此建府第。
文物便是如此,就如故里碑一样,它既是祖先留给后世的珍贵遗产,更是承载了厚重的历史积淀,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保护好这些文物也应是后世义不容辞的责任。
“虽然明卓忠贞公故里碑目前保存得较好,但我们现在担心的是周边环境破坏对明卓忠贞公故里碑造成影响。”市文保所所长助理蔡永烈指着石碑周边的采石场说,根据资料记载,“西南面是书童架山,东南面是外行家山,两山伸出如双手环抱状,碑立于两山之间。”如今,石碑光秃秃地立在那儿,已然没有往日“双手环抱状”的景象。在石碑不远处,还有几处红砖窑厂。
蔡永烈再告诉记者,只要发现红砖窑破坏环境,市文保所便告知飞云街道办事处,办事处也非常重视,今年多次组织人员,整治周边红砖窑。然而,由于利益驱动,常常是没过多久,红砖窑便死灰复燃。
为此,明卓忠贞公故里碑周边环境整治一直是市文保所每年工作内容之一。今年市文保所再次安排了6万元,用于明卓忠贞公故里碑周边环境整治。
据介绍,不仅是卓敬故里碑,我市其他一些文保单位也存在类似的环境隐患:利济医学堂当年曾因旁边工地施工导致地面裂痕;湖岭林溪摩崖石刻受旁边企业生产影响;圣井山石殿控制地带内曾存在未批先建现象;仙降下社宫因道路拓宽处境尴尬;万松山脚下观音寺石塔周边环境亦亟待整治……整治和保护周边环境,让文物拥有良好的生存土壤,亟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绝大部分砖木结构文物需修缮
与卓敬故里碑周边环境被破坏的情况不同,如今,不少古文物正慢慢“衰老”,面临着实实在在的“死亡”威胁。“我市文物古迹70%至80%的古建筑为砖木结构,绝大部分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等,需要修缮。”蔡永烈说。
在文物工作者眼中,每个文物就像一个人,它是有生命的,会生病,会衰老。一旦它生病了,就要修缮,就如做手术。“基本上要‘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蔡永烈说。
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瑞安民间出资出力保护文化遗产,尤其是兴建或修缮历史名人纪念馆已成文保工作的主导形式。“在近年来投入修缮资金中,民间集资占了很大一部分。”陈奇说。
与以前相比,现在市民文物保护意识虽已增强不少,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彭纪迈是文保所文保部工作人员,从事文保工作将近十年,参与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那次普查中,他们跋山涉水,探寻不少文物,平阳坑外垟湾王氏大宗祠是其中之一。
“我们2010年普查的时候刚去过的,2012年就被拆了。”谈及平阳坑外垟湾王氏大宗祠时,彭纪迈深为惋惜。
“文物是有生命的,它在被拆的那一刻,生命就终结了。”蔡永烈说,文物古迹,她是记录历史的一种特殊载体,一旦损失,后人就再也探寻不到前人的足迹了。
近年来,因群众观念不强、火灾等原因,导致一些文物古迹已不复存在,消失在世人眼中。这让从事这些文物保护的工作者们痛心不已,更让他们担心的是一些文物故居所有者的文保意识亟待提高。
陈步云故居住户去年要求市文保所取消文物称号;吴庆魁民居住户多次要求原拆原建……由于改善居住环境需求,近年来,我市不少文物点的住户要求取消文物称号,希望原拆原建。
“关于文保修缮,不少市民还有误区。”蔡永烈告诉记者,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和保养,文化文物部门给予技术上支持和帮助。我市今年安排了50万元的文物维修保护专项经费,用于包括明卓忠贞公故里碑在内的16处文物修缮,但与实际需求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
陈奇呼吁,一处文保单位就是一段“活历史”,如何保护好身边的“活历史”,不仅是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关注。我们要集全社会之力保护好这些“活历史”,留住我们的“根”,让厚重历史成就精彩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