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屿岳二村村“两委”成员自掏腰包垫付启动资金,村民志愿者默默奉献
文化礼堂凝聚一个村的精神
■记者 黄君君
2013年,马屿岳二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村”;2015年,岳二村党支部转身而成“优秀党支部”。短短两年,从“无星”到“五星”,岳二村可谓是涅槃而生,创建文化礼堂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从一个毫无心思搞文化到风风火火建设文化礼堂,岳二村村“两委”和村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也把奋发向上的精神融入了文化礼堂的建设中。
从杂乱的仓库到齐整的文化礼堂
岳一村和岳二村比邻而居,曾经两村合称岳社。从岳一村的一条小道开车进入,不到5分钟便能到达岳二村。
在岳二村村口,有一棵生长了近360年的无柄小叶榕,枝繁叶茂,亭亭如盖,树下的廊桥上,几位老人正在休憩聊天。
“以前,村民只能在榕树下乘乘凉,聊聊天,现在可不一样了。”马屿镇篁社社区党委书记陈千浩说,他去年担任该村驻村干部,看着村里文体设施匮乏,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深有感触,萌发了建设文化礼堂的念头。而这个念头,跟全村争创“五星党支部”的思路不谋而合。
“建设文化礼堂,就是抓好文化阵地建设,可以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件好事。”陈千浩说。
岳二村于去年9月份开始建设文化礼堂。与大多数文化礼堂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不同的是,岳二村文化礼堂走的是简约的现代风。
岳二村文化礼堂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总投资39.4万元,设有双鹤书屋、文化长廊、图书阅览室、文化展示厅等。陈千浩告诉记者,在文化礼堂开建之前,这里被租给了一家眼镜公司,由于疏于管理,变成了杂乱的仓库。而启动文化礼堂建设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理杂物,建成视听室、书画室等文体活动室,丰富村民生活。
当记者来到岳二村文化礼堂时,文化长廊旁正有几位工人在砌墙修筑。陈千浩说,不久之后,偏居于文化礼堂内一隅的眼镜文化展示馆和农耕文化展示馆,将拥有独立的空间,向众人展示岳二村独特的文化魅力。
村干部自垫资金,村民无偿出力
由于上一届村“两委”班子不团结闹矛盾,岳二村党支部一直处在瘫痪状态。2013年底,老支书陈成泽第四度出山,带领新的村“两委”班子搞建设。
“建设文化礼堂,但村里根本没有启动资金。”陈千浩透露,当时村里财政赤字,即使村“两委”班子和全村村民都支持建设文化礼堂,但也苦于没有资金。
陈成泽自掏腰包拿出20万元,无息借给村里,作为建设文化礼堂的启动资金。此举一出,村“两委”成员纷纷出力,你几万,我几千,总共筹集了30多万元的资金,这才让文化礼堂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村“两委”班子齐心协力搞建设,村民也大力支持文化礼堂建设。十多位村民自发组成了志愿者团队,帮忙清扫场地、搬运设备、管理展厅、策划活动……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文化礼堂建设中。
80岁的郑定亨老人是村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他和另外两名志愿者按月轮班负责管理视听室。值班的时候,他要早早地打开视听室的门,迎接村民,等村民来得差不多了,根据大家的意愿,放鼓词演唱或者电影。待到村民都散去了,他还要收拾桌椅、打扫卫生,方才离去。
像郑定亨老人这样的志愿者,村里还有很多,他们不索取报酬,志愿为文化礼堂服务。今年元旦,岳二村文化礼堂举行开馆仪式,第一届美食节也同时举行。志愿者们从活动前期策划到会场布置、现场维持秩序、后续整理,都全程参与。如今,他们更是参与到文化礼堂的日常管理中,为文化礼堂默默奉献。陈千浩说,正因为有村民志愿者的参与,岳二村文化礼堂的管理更加制度化、常态化。
岳二村文化礼堂的成功建设,也让兄弟村岳一村兴起了建设家门口的文化礼堂的念头。“岳二村文化礼堂只要有活动,岳一村的村民就会闻风而来。看着岳二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这么好,岳一村也想建设一个文化礼堂。”陈千浩说,2016年元旦,岳一村文化礼堂也即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