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镇街卫生院是农村卫生工作的枢纽,是我市构建分级诊疗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村民的健康水平起着关键作用。
行医莫做分心事,救人还需有心人。在我市各个镇街,有一群有着执著追求的基层医护人员,他们默默地坚守岗位,悉心地服务病患,为农村卫生事业做出贡献。即日起,本报将推出“走访基层卫生院”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送医上山解民忧 贴心行医暖人心
高楼镇卫生院医护人员:
“坚守+负责”是我们共同的准则
■记者 钱枫枫
率全市之先使用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即流动卫生医疗服务车),将诊疗、体检等服务送到偏远山区;贴心行医,对病患负责到底,上门告知家属病情……高楼镇卫生院医护人员说,“坚守+负责”是他们的准则。
率全市之先使用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
11月23日10时许,高楼镇卫生院流动卫生医疗服务车载着药品、手提B超机、心电图机、离心机等设备,开进营前社区洪地村,为村民送去医疗服务。
今年,市卫生计生局在陶山、湖岭、马屿、高楼等镇卫生院配备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11月23日,高楼镇卫生院率全市之先,正式启动流动卫生医疗服务车。该院院长徐启巽介绍,流动卫生医疗服务车里安装了无线设备,即使进入山区也能运作,确保参加农保、医保的村民就诊、买药能及时结算、报销。
洪地村有1500多人,常住人口五六百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100多人。村委会主任李福兵介绍,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许多老人身体不舒服时,往往选择硬抗,实在无法忍受才下山就医。
听说流动卫生医疗服务车驶进村里,老人们纷纷赶来,村老人活动室内十分热闹。73岁的村民方阿婆患有高血压,经常要购买药品,但是每次下山费时、费力。这次,她不用下山就买到降血压药物。她说:“医生送药到村里,护士还帮忙量血压,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
徐启巽表示,今后将每月选定一天,让流动卫生医疗服务车开到洪地村,村民可以提前将需要购买的药品告知村联络员,村联络员及时与该院沟通,提前准备药品。
目前,该院考虑将戈溪村纳入流动卫生医疗服务车的服务范围。徐启巽说,如果流动效果良好,明年会将服务范围扩大到龙台、岭脚等村。
对病患负责到底常上门告知家属病情
在前往洪地村的途中,高楼镇卫生院营前分院院长张仁双也没闲着。
“这个情况属于高血压高危阶段,有中风复发的可能。今天让老人不要干重活,多注意休息,不要紧张。下午2点钟来一趟医院。”张仁双对着电话那头嘱咐道。
张仁双在高楼工作已有6年,是高楼镇卫生院营前分院院长,也是一名内科医生。
给他打电话的是高楼镇大树村一名患者家属。他的母亲今年67岁,有3年高血压病史、10年糖尿病病史,还曾中风过。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又怕拖累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一直没有将病情告诉子女。
11月23日一大早,她找到张仁双看病,一量血压,上压高达207,下压102。
“像您这种情况,血压应该控制在上压140,下压85左右。”张仁双立即让她服用口服药,并留院观察。但老人情绪紧张,拒绝其他治疗。9时许,老人执意离开。
等她离开后,张仁双立即通过我市公共卫生电子档案找到老人子女的联系方式,并一一叮嘱注意事项。他说:“这段时间,我得去老人家里一趟,做她的思想工作。有病拖着可不行,一定要配合治疗。”
石溪村一位82岁的村民每隔几天就会头痛、心慌、四肢无力。11月23日上午,他前往高楼镇卫生院营前分院就诊,张仁双诊断后认为其心房颤动,要求立即去市级医院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被拒绝。
“患者随时有昏厥的可能性。但是爱人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家里经济条件差,加上女儿外出工作,所以拒绝去市级医院检查。”张仁双无法查到患者家属的联系方式,当天中午从洪地村回来后,马不停蹄去了患者家属家中,要求家属说服患者检查就诊。
据悉,张仁双还常乘坐渡船,到石溪村、地赖村等交通不便的村子开展公共卫生宣传。
像张仁双这样的医护人员,在高楼镇卫生院还有很多。徐启巽说,高楼村民去市区一趟费时费力,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心态坚守在乡村一线,是所有乡村医护人员的共同准则。
门诊人次大幅增加
高楼镇卫生院创建于1952年,目前下辖6个分院、2个服务站和13家村卫生室,120急救站月平均转送患者50多人次,全院核定病床34张,实际开放28张。去年,该卫生院通过省级甲等乡镇卫生院和温州市二级乙等乡镇卫生院创建评审,且通过2015年省级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初评,正等待复评。
该院设有全科、内科、外科、中医内科、中医伤骨科、妇科、儿科、B超室、放射科等科室。“临床、医技科室设置相对完整,能够满足群众基本就诊需求。”该院院长徐启巽说。
随着高楼镇卫生院的医技力量不断增强、医疗设备不断完备以及就医报销比例较高等原因,近年来,该院门诊人次逐渐增多。
“2010年,镇卫生院及分院、服务站一天接待量只有200人次左右,现在每天约有600人次。”徐启巽说,截至10月底,该院门诊量达18.5万人次,与往年相比有大幅提高。
高楼位于我市西部,但镇卫生院许多医护人员住在市区,每天早上6时许出门是常事。而且大多数分院附近没有餐饮店,午餐成了难题。
“尽管有各种不便,但是对医疗事业的执著追求,让我们坚守在这里。”徐启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