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荣获“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称号
“美丽乡村”建设重塑瑞安乡村
■记者 潘敏洁
近日,我市荣获“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称号。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我省和温州市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结合实际,以“天瑞地安·东南邹鲁”为主题,以全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26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建成“温州一家人精品线”、“浙南邹鲁修学线”、“绿道探幽线”、“智慧感知线”、“书香农耕线”等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大京村成为我市首个垃圾分类试点村
近日,高楼镇大京村的村民家门口都放置了一个灰蓝相间的垃圾桶,环卫工人成了“垃圾分拣员”,垃圾不再像往日那样运往垃圾中转站,而是先运往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站,让垃圾变废为宝……作为我市首个实行垃圾分类的试点村,大京村村民的生活正悄然发生改变。
昨日清早,村民毛老伯将垃圾倒入家门口的蓝色垃圾桶。“这些是刚剥下的果皮、菜叶,属于可腐烂垃圾,得倒进这个蓝色桶里。”对于垃圾分类,毛老伯熟稔于心。10月12日,该村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正式实行垃圾分类。“实行以来,村民们已掌握了分类技巧,但也有人嫌麻烦,尚未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还需要多引导、多督促。”大京村村委会主任黄发挺说。
为此,该村实行网格化管理,将全村分为京桥路(杨梅文化特色街)、成业路和菜场路、繁荣路和活动中心、大京街、沿溪路和协和路5个网格,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责任人,指导督促每家每户垃圾分类。并在村民中心门口设置“垃圾分类评比公示栏”,通过奖罚结合的方式,提高村民的分类意识。
记者注意到,这些垃圾桶内有蓝色和灰色两个桶,蓝色桶上标注了“可腐烂垃圾”,并图文并茂地注明“菜梗菜叶、剩菜剩饭、瓜果皮核、过期食品、鱼头鱼骨、动物内脏”;灰色桶上写着“其他垃圾”,包括“卫生间垃圾、食品包装袋、一次性餐具、烟头纸巾、破碎碗碟、破旧衣物”,一目了然。
从住户到处理站,还得经过环卫工人的把关。罗方金是村内3名环卫工人中的一员,在清运村民家门口垃圾之前,他先检查了分类情况,再把“可腐烂垃圾”桶里的垃圾倒进垃圾车的左侧格子,右侧格子则倒入“其他垃圾”。
进入大京村杨梅园区山脚下那座刚建设的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站后,罗方金按下按钮,垃圾车缓缓升起,左侧格子内的“可腐烂垃圾”全部倒进一个垃圾铲上,在这里,罗方金还会再进行一次分类。他说,大多数村民分得很仔细,但还是会有村民不小心把一些垃圾袋、纸巾等其他垃圾扔进“可腐烂垃圾”桶里,所以要再分类一次。
“再次分类”后,可腐烂垃圾被倒进了一座体积近40立方米的好氧堆肥房,经过处理后,这些垃圾可变成优质有机肥,供杨梅园区和周边农田使用。据了解,该处理站占地约100平方米,有4个好氧堆肥房轮流使用,还有1个管理房,眼下正在运作的是1号堆肥房。
据市农办农村改革科科长苏立胜介绍,大京垃圾分类处理站可以满足大京村、大京垟、大京底、大京山4个村垃圾分类处理需求,目前先在大京村率先试点。根据垃圾分类标准,生活垃圾可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其中厨余垃圾约占60%,这类垃圾即为可腐烂垃圾,可制成有机肥。
“为了方便村民区分垃圾类别并最大化利用厨余垃圾,我市将垃圾分类简单化,只划分了‘可腐烂垃圾’和‘其他垃圾’,这样村民听得懂,好操作。”苏立胜说,其他垃圾中的一部分如瓶瓶罐罐,被分拣员送往垃圾回收站,也能实现再循环。
据悉,马屿镇的梅屿社区24个村正在联合建设一个大型垃圾分类处理站,即将实行垃圾分类。
“美丽乡村”建设清洁先行
走进湖岭镇永安社区上埠坦村,一座滨水公园映入眼帘,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园内或锻炼身体,或谈天说地。据了解,去年修建防洪堤和堰坝时,遗留了这片空地,村民在这里自搭自建棚屋,环境一度脏乱不堪。公园建设成后,既美化了环境,又成为村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垃圾遍地、臭气熏天,这是之前飞云街道下厂村村民对村口的印象。如今,这里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积约4亩的公园。漫步公园,两旁绿草如茵、树木葱郁;公园中央,健身器材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些村民正在锻炼;踩着鹅卵石往西走去,一个篮球场映入眼帘……
“这些小公园既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宝地’,也是当地开展‘清洁乡村’活动的亮点。”苏立胜说。
除了将荒地建成公园,道路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也令不少村居变得更加整洁、美丽。
今年6月,锦湖街道13个村实行道路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大大提高了道路清扫保洁质量。“过去我们‘清洁乡村’考核排名倒数,现在都名列前茅了。”该街道农办主任娄锡聪说。
据介绍,我市把“清洁乡村”活动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始终,并按照物业化管理标准,要求各镇街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如有效管控违章建筑,集中清理清运垃圾、整治环境乱点,完善环卫基础设施,配备专职保洁队伍并实现常态化管理,用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等。
目前,我市已建成45座垃圾中转站,建成并投用日处理能力10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基本建成了“村居收集、镇街转运、市级处理”的全覆盖运行模式,生活垃圾有效集中收集率保持100%。
同时,我市定期组织“清洁乡村”抽查考评和全面普查,每年安排1200万元用于以奖代补。2015年前两个季度,我市在温州市组织的“清洁乡村”考核中,分别获得第2名和第1名。
立足特色资源,火了乡村旅游
“每次来都有惊喜!”时隔数月,再次走进湖岭镇呈店村时,游客潘女士禁不住感慨。5月开张的村内首家民宿“一宿难求”,刚完工的绿道贯穿村内大街小巷,游客沿着绿道骑行便可领略全村风光,WiFi网络全村覆盖……这一个个惊喜让这座小山村热闹了起来。
近年来,呈店村利用现有山水资源和侨文化,积极创建“美丽乡村”,开发旅游项目,增加村民收入。如今,呈店村旅游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游客也越来越多。
湖岭镇立足“水”特色,以乡村旅游产业为主导,主推乡村生态休闲游、农业观光游、民俗文化游、体验亲子游等,发展农家乐经营点67家,去年接待游客突破160万人次,高峰期日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1.2万名村民就业。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发旅游项目的不仅仅是湖岭镇。
高楼镇塔石村村民依托“绿道探幽精品线”,开展自行车租赁服务,国庆节期间日营业额超过5000元,零售商店日销售额达8000元。
今年夏天,塘下镇陈岙村漂流项目正式对外开放,成为该村又一个创收的水上项目。陈岙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从10多年前负债100多万元的穷村,变成集体资产超过8000万元的富裕村。
走进陈岙村,陈岙溪波光粼粼,由北向南贯穿全村。该村所有旅游项目均沿着陈岙溪而建,从北至南已运营的项目有休闲垂钓、露天泳池、婚庆基地等。其中,中心水域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的陈岙九龙游泳中心于去年7月投运,日最高接待量超过5000人次,当年营业额就达277万元。该村正规划筹建的还有温泉养生休闲乐园、水上乐园、个性酒店等。
据苏立胜介绍,我市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乡村旅游和民宿农家乐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优化农村环境,重建乡土文化,凸显乡村特色。据统计,去年我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4.66亿元,已形成高楼绿道、湖岭温州一家人精品线、马屿杜鹃花节、陶山桐浦油菜花等旅游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