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教师”能否成为新行业
■高振千
因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爆红网络的女教师顾少强作为参赛者现身上海,参加第一季“疯狂好声音”总决赛,演绎了一首王菲的经典歌曲。她现在的身份是某学习平台的“独立教师”。“作为独立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非常开心。”顾少强在比赛期间接受采访时说。
原来“辞职看世界”的女老师顾少强,并未如大家想象的那样背起行囊“周游列国”,而是不想放弃专业成为一名“独立教师”。几年前,被业界称为“中学语文界新生代领军教师”、“当今语文教育界的新锐”的郭初阳,在其就职杭州市外国语学校干得风生水起、享誉省内外时,却忽然辞职自办“杭州越读馆”,成为一名“独立教师”。“独立教师”这新名词就这样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我们身边也渐渐多了起来,有报道称目前上海这种身份的教师有8000至10000人。
与国内传统教师不同,“独立教师”不隶属任何学校,也不属于任何培训机构,是完全“单兵作战”的课外补习老师。在教育这个传统行业开始逐步市场化和互联网化之后,教育的关系正在被重构,教师个人的作用开始放大,尤其是在汹涌的市场化大潮下,教师逐步接触到更为广阔的教育市场,很多人被吸引并投身到这个行业。“独立教师”自立门户、自设课程、自选教法、自行定价,是个相对比较自由的教师,凭借自身的能力招收学生,并以此谋生,有点以前“私塾”老师的味道。
“独立教师”一般出身公立和私立学校,也有从其他行业改道而来的。“独立教师”大多身怀与众不同的“绝技”,具备一定的声誉和口碑,才有作为“独立教师”的资本。否则,没有足够的市场,连生存都有困难,那是再“独立”也不能为继的。“独立教师”,或是不满于当下传统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或是为挣脱体制内教师的种种羁绊,或是其举动为现行体制内教师所不容许;不论是个性、追求使然,还是被迫出走,都索性脱离体制做个特立独行的教师。
“独立教师”不是传统教育的挑战者,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是课外针对性的加强辅导,也是个别学生的一种教学补充,一定程度上还是寄生于应试教育的盛行;相对于体制内教师课外补课,脱离了学校的各种束缚,再也不用被人闲言碎语,有更多的精力专心和专注于自己的专长;没有了在校教师的各种福利和生源便利,只有取得实在的教学成绩,才有更大的市场带来更多收入。
“独立教师”是应试教育兴盛时期家长对孩子高期许下的产物,当补课市场化出现之后,在教育培训行业逐渐分化出现这样一个新的群体,也是教育的新生事物。“独立教师”何去何从,未来怎么发展,会不会成为一个新行业,还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