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
古时村名叫“中堡” 改革开放后工业迅速发展
踩着城镇化工业化“双轮”前行
■记者 金汝 杨微微
莘塍街道中村村地处莘塍文化、经济和交通的中心地带。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中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踩着城镇化、工业化两个“轮子”,不断探索和发展。
中村古时叫中堡
据莘塍镇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先民围涂农垦,煎盐开荡,塍堤交错,故名莘塍。中村地处莘塍中段,故得此名。
记者了解到,中村此前还有其他名字。对中村蔡氏一族颇有研究的蔡德成告诉记者:“蔡氏族谱记载,唐乾符年间,蔡氏先祖从河南迁入福建,又经平阳迁入中堡,前后100来年。中堡就是现在的中村。”
南宋孝宗年间,蔡氏一族出了响当当的人物——蔡幼学。他18岁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为官清正,刚直不阿,还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宋史·儒林》为之立传。
与莘塍其他村一样,中村村民早年以务农为生。82岁的村民张仕朋的印象中,儿时中村周边多河流、农田,住宅区主要分布在中村洪岩殿周边,多数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洪岩殿里故事多
关于中村洪岩殿还有一段典故。据洪岩殿碑文记载,元朝时期,四川人洪胜德中进士后,在河南乐山、商丘任地方官,为官清廉,颇受乡民拥戴。元末战乱四起,洪胜德到温州茶山一带避乱,生有五子。由于连年旱灾,洪家五兄弟入龙潭求雨,不幸牺牲。当地农民心怀感激,于是塑像纪念。中村洪岩殿是为了纪念洪胜德第五子洪寿。
在农耕社会,农民很大程度要靠天吃饭,尤其大旱之年,“求雨”可以说是唯一希望。中村洪岩殿正是寄托了古时村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
以前洪岩殿前还有一湾清流,清澈见底,碑文上称西峡尾丼。据张仕朋老人介绍,大旱时,周边河流水位下降,远近村民常来这里挑水。后来这条清流逐渐被填塞,只剩下小河通水。
从农业向工业转变
改革开放后,莘塍经济蓬勃发展,中村人抓住机遇,率先发展工商业。尤其是1986年前后,民莘西路的开通为中村带来便利的交通,道路两侧纷纷盖起新房。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举办,打开了中村的致富大门。
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仁焕介绍,亚运会的举办让很多鞋服企业嗅到了商机,当时中村许多家庭作坊、工厂为外地鞋服企业做配套生产,创业的热情、订单的刺激以及便利的交通,让制鞋业、服装生产业蒸蒸日上。
村委会主任蔡建义说:“一双鞋、一件衣服从生产到销售需要多少工序,就能带动多少工种,这些企业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
中村的制鞋和服装,从家庭作坊起步,不少已发展成大型企业。据统计,如今中村有50多家制鞋和服装生产企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村部分土地被征用建设莘塍工业功能区和东新工业园区,助推了该村工商业发展。
日渐繁荣的商贸背后暗藏隐忧。越来越多的家庭作坊、工厂、市场带来了消防隐患。
1989年同年底,中村塑料市场一些经销商自发成立老板消防队,集资购置了一台消防水泵,配了一辆板车,还安装了一部接警电话。村党支部副书记蔡普杰曾是一名志愿消防队队员。他说,队员的家中都安装了警铃,只要有人报警,就能迅速出动。
中村老板消防队在火场中的表现受到当地及周边群众的一致好评,也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1998年,市政府正式发文,莘塍中村成立我市首支村级志愿消防队。近年来,在当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消防队的装备也逐步升级。
据中村志愿消防队队长李明忠介绍,该队成立以来,出勤1000多次,收到100多面群众送来的锦旗。
村庄建设换新颜
在工商业发展的同时,中村的村容村貌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民莘西路与富民北路交叉口矗立着5幢大楼,是中村最高的建筑物之一。这是中村安置留地建设项目“富中锦园”施工现场。工程于2012年2月正式开工,总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将提供398套住房。如今,该工程已经结顶,即将开展附属工程招投标,预计年底将开展抽签定位。
据蔡建义介绍,中村村民现在的住房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民房,时间比较久远,一些房屋已经老旧,村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很迫切,“‘富中锦园’是中村首个高层住宅,今后将实施小区化管理。”
此外,位于莘塍街道文体中心南侧的另一处安置留地建设项目也已经结顶,可以提供20套房子。两处安置留地建设项目,将极大地改善村民的住房环境。
村民李国贤在村里只有一间老房子,想买商品房,苦于房价太高。得知村里的安置留地建设项目开工后,他早早就准备购置一套新房。
“在自己村就能买到性价比高的房子,同样能住进高楼大厦,而且本村村民购房还能得实惠,邻里之间又相熟,不比其他地段差。”李国贤说,新房绿化还未建好,希望尽快抽签定位,瞧瞧自家能抽到哪套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