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0版:今日塘下·塘河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桥得名,制盐和生产羊毛衫养活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浦桥村:“那些年,钱都是用麻袋装的!”
左边为旧石板桥(记者 林翔翔)
羊毛衫厂承载很多人的记忆(记者 林翔翔)
羊毛衫市场 (记者 陈立波)
浦桥村貌 (记者 陈立波)

    浦桥村

    因桥得名,制盐和生产羊毛衫养活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那些年,钱都是用麻袋装的!”

    记者 林翔翔

    浦桥村村名的由来很写实:因通海的场桥浦穿村而过,在浦上架桥,因此取名浦桥。

    浦桥村只有800多年的历史,但早在唐代,浦桥村一带就盛产食盐,到了宋代还出了省内知名的双穗盐场。上世纪80年代,浦桥村“无家不针织、有店皆毛衫”,盛极一时……如今,走进浦桥村,场桥大桥、曹氏地主家的老房子、场桥羊毛衫厂等建筑,依然无声诉说浦桥村的发展,它们和村里的那棵古榕一样,都是浦桥村人的集体回忆。

    场桥大桥历史久故事多

    说起浦桥村,许多人都会提及场桥大桥,这是场桥地区较早的石板桥,大约建造于公元1600年左右。

    “场桥大桥凝结着场桥先辈们的智慧。”市政协副主席黄长安是该村人,他说,那个年代,场桥大桥周边是一片滩涂,当时建筑技术落后,建造大桥并非易事。

    桥长20米、宽5米,当时名长桥,后又改名场桥。“最神奇的是桥上有块红石板,就在南首第二块。”这块红石板长4.68米、宽0.38米,村民黄尧荣说,红石板质地较软,不宜用作建筑用材,因此当时场桥大桥上居然有块红石板,这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平阳、苍南或瑞安周边地区的人到场桥,总会慕名去看看。

    关于这块红石板,还有一个传说。据当地村民说,场桥大桥竣工前,一天,一位仙人路过此地,看到大桥上尚缺一块石板,于是向村民讨了一块年糕,谁知这年糕抛出去后越变越大,嵌入桥身,刚好填补。不过,也有人说,这个传说指的是苍南的一座石板桥。

    场桥大桥建成后,成了当时场桥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此后,大桥经过两次拓宽,但值得一提的是,桥面上其他桥板虽已换了多次,唯此红石板仍铺在桥面,留作永久的纪念。

    1996年左右,因经济发展需要,村民在旧石板桥的2米外建造一座新的大桥。但在情感上,人们始终怀念那段与旧石板桥有关的岁月。采访中,就有村民向记者描述那个年代的生活画面:“一到夏天,石板桥上躺满了村民,桥头有一座望浦亭,亭身共两层,亭下建有供人们休息的水泥凳,亭上是供老年人聊天的场所,桥旁有一棵古榕树,河边栽着梧桐树,石桥、亭子、绿树相映成趣……”

    村民曾靠制盐养家糊口

    场桥有一个双穗盐场,据《宋史》记载,盐场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至1032年),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制盐是场桥各村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晒盐和农业类似,是靠天吃饭的活儿!”黄长安说,七八月份是晒盐最佳时期,然而涨潮、暴雨或台风,任意一场天气骤变,就能让盐民们前功尽弃。

    据悉,当时的双穗盐场,包括场桥和梅头(海城)一共有470多名盐民。“年半的饭,半年的被。”这是民间熟悉的一句谚语,就是说晒盐耗体力,一年要吃掉一年半的饭量;又因为早出晚归,一年中只有半年的时间在家中盖被子睡觉。村民王文通说,从浦桥村走到双穗盐场要一个多小时,那时都是泥沙路,一到夏天地表温度上升,村民挑着两三百斤的盐赤脚踩在路上,时常把脚磨破。为了节省来回时间,盐民家都由小孩、妇女送饭菜到海边给男子吃。

    由于双穗盐场的重要性,盐民们也享受着一些特殊的待遇。比如,坐落在浦桥村的场桥中心小学,其前身就是盐民子女学校。该学校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所建,盐民子女可免费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鼓励发展盐业,对盐民们也有特殊的照顾。当时,国家实施定粮,一般国家干部、老师一个月只能分到14.5公斤粮食,但是盐民却能分配到22.5公斤。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种种原因,双穗盐场无力继续经营,盐民们只能回家务农。

    羊毛衫市场盛极一时

    双穗盐场的历史毕竟久远,说起浦桥村,瑞安人的记忆更多的是当时红红火火的羊毛衫市场。

    浦桥村里现在还保有原来瑞安市羊毛衫厂的旧址,它建于1975年,到1979年,横机发展到640台,并建成染色、烘干、成衣等生产流水线,曾被省外贸部门确定为出口羊毛衫重点企业之一。

    羊毛衫厂解决了很多村民的就业问题,当时在厂里上班,可是一件很荣耀的事,瑞安城关一些市民当时也都到该厂上班,厂里还建有幼儿园,由此也可见其规模。

    后来,各地客商络绎不绝来厂里订货,羊毛衫供不应求,于是一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职工向厂里提出8小时以外再在家生产羊毛衫的要求,厂里就腾出旧横机供其使用。于是,村民亲戚带亲戚,邻居带邻舍,家庭织衫业由此在整个场桥镇(当时称镇)及梅头(今海城)一带蓬勃发展。当时,全国有30多个城市开设了销售浦桥产的羊毛衫专柜。为适应客商需要,浦桥村于1992年投资24万元,建成拥有270个摊位的浦桥第一羊毛衫市场,每天接待客商3000多人。

    “那些年,钱都是用麻袋装的!”一村民说。原来那时多用十元纸币,村民把一捆捆十元纸币装进麻袋里,背着去买材料。1997年左右,羊毛衫市场渐渐走向下坡路,此后,一些村民改行,但仍有一些浦桥人走了出去,到桐乡、成都等地坚持做羊毛衫生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闻新闻
   第00003版:聚焦点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聚焦点
   第00006版:微播报
   第00007版:今日塘下
   第00008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第00009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第00010版:今日塘下·塘河风
   第00011版:聚焦点
   第00012版:广 告
   第00013版:远望角
   第00014版:爱电影
   第00015版:广 告
   第00016版:乐周刊
浦桥村:“那些年,钱都是用麻袋装的!”
瑞安日报 今日塘下·塘河风 00010 浦桥村:“那些年,钱都是用麻袋装的!” 2015-1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