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加州枪击事件14人遇害
2嫌犯被击毙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圣贝纳迪诺市2日发生枪击事件,至少14人遇害、17人受伤,2名嫌犯在与警方交火中被击毙,目前警方仍在调查嫌犯作案动机。
当地时间2日上午11时左右,当地警方接到报告,在一所名为“内陆地区中心”的残障康复中心发生枪击事件。警方和消防等部门立即赶到现场采取应急措施。
事发时有数百人在该中心大楼内。其中一个会议室正在举行圣贝纳迪诺县卫生部门员工圣诞聚会。目击者称,枪手突然闯进会议室,手持步枪,头戴滑雪面罩,似乎经过精心准备。
圣贝纳迪诺市警察局长贾罗德·伯关说,被击毙的嫌犯是28岁的男性美国公民赛义德·法鲁克和其27岁的妻子塔什芬·马利克。警方在对“内陆地区中心”建筑进行搜查过程中还找到一个被怀疑是爆炸装置的物品。
枪击事件发生后,警方接到线报,对法鲁克在附近几公里处的一所住宅进行搜查,发现了嫌犯逃走时驾乘的深色越野车。经过几公里的追捕后,嫌犯停车与警方发生交火,随后被击毙。被击毙时两人携有步枪和手枪,车上未发现爆炸物。1名警察在行动中受轻伤。
案发时有数百人在“内陆地区中心”大楼内。很多人得知发生枪击事件后,反锁房门,躲在办公桌下。警方在对大楼进行清查时将人们陆续带出大楼,在附近高尔夫球场集中,逐个询问后护送离开现场与家人团圆。
联邦调查局官员戴维·鲍迪奇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仍无法断定这起枪击事件是否属于恐怖袭击,尚需更多证据进行分析。
当天,包括洛杉矶市警察局在内的大洛杉矶地区多个市县警察部门均进入警戒状态。案发地区店铺关闭,学校停课,部分道路封闭。目前大部分地区陆续恢复正常。
美国各地民众纷纷通过推特、脸书等社交网站表达对枪击事件的关注,为死难者及家属祈祷。
圣贝纳迪诺市隶属圣贝纳迪诺县,距洛杉矶市约100公里,人口约20万,近年来经济不景气,居民中有不少是来自拉美、亚洲和中东地区的移民。
[透视美国枪支泛滥的背后]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圣贝纳迪诺2日发生一起枪击事件,造成至少14人遇害、17人受伤。尽管奥巴马曾多次呼吁严格管控枪支,然而,美国的枪击事件还是层出不穷,枪击事件的频发究竟有着怎样的背后?
头号持枪大国
美国是世界上私人拥枪数量最多的国家。在美国历史上,持枪权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个人自由权利之一。美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全民持枪的国家。
数据显示,美国有3亿多人口,而私枪保有量逾3亿支,每年死于枪口下的人数超过3万。
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发布的2014年《统一犯罪报告》,2013年美国共发生116万多起暴力犯罪案件,平均每10万居民中发生约368起暴力犯罪案件。其中,谋杀案件中有69%使用枪支,抢劫案件中有40%使用枪支,严重暴力袭击案中有21.6%使用枪支。在芝加哥,曾有一周3天中发生了30起枪击案。此外,最新数据显示,美国2015年已发生351起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超过4人的枪击事件。
限枪控枪法案
随着与持枪有关的暴力犯罪案件的不断发生,人们开始对枪支的拥有与管控进行反思。1934年,美国批准通过了《联邦枪支法》。上世纪60年代,美国先后发生震动整个美国社会的刺杀事件:约翰·肯尼迪总统、马丁·路德·金以及罗伯特·肯尼迪先后遭枪击身亡。1968年,美国出台了《枪支管制法》,对枪支用途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先后通过了《布雷迪手枪暴力防止法》和《禁止攻击性武器法案》等多个控枪法,并规定民众购买枪支前需强制进入“等待期”并进行背景审查。除联邦法律外,美国各州还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枪支管制措施。
枪支文化渊源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美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枪支文化。1791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明确写道:“纪律严明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各州安全所必需的,因此人民持有、携带枪械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并强调,这不是恩赐,这是一种天赋权利。因此,在美国拥有和携带枪支的权利和言论自由一样,被视为最宝贵的个人权利之一,并成为美国历史、传统和美国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控枪努力受阻
面对接二连三的枪击案,美国公众要求加强枪支管制的呼声不断。但在美国社会中,限枪控枪的阻力依然十分强大。
2008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裁定,美国公民有权在用于个人用途的情况下拥有枪支,同时推翻了美国首都华盛顿实施了32年之久的禁枪令。
2012年12月14日,美国康涅狄格州一名男子持枪闯入桑迪胡克小学,枪杀了20名学生和6名老师。悲剧发生后,奥巴马曾高调抛出综合性控枪提案,但法案在拥枪团体的大力游说等重重阻挠下未能在国会获得通过。
今年10月初,奥巴马在上任以来的第15次关于美国国内枪支暴力的电视讲话中指出,恶性枪击事件已成为美国社会的常态。他呼吁美国民众促请国会议员立法,对购买枪械加以限制,以减少枪支暴力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
奥巴马承认,正是因为控枪限枪努力屡屡受阻,才导致枪击案在美国频频发生。但在美国,要想控枪,无论从法律、利益集团、国民拥枪数量还是政客的倾向等层面来看,眼下仍十分艰难。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