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了 村民乐了
市农办整改美丽乡村建设跟群众需求脱节问题见成效
本报讯(记者 陈希林)市“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以来,市农办深入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与群众需求脱节这一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狠抓整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昨天,记者在陶山镇美丽乡村建设村——东寺前村采访时看到,村口建有一处具有民俗风情风格的墙画与牌坊,还建设了一个停车场。村内,不少男女老少聚集在一座长廊休闲亭里闲话、休憩。村里道路十分整洁,道路旁、小溪流边安装了木质栏杆,不少老房子被仿古修缮,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该村村委会主任毛泽龙告诉记者,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该村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变:村里的出行安全问题因为栏杆的设置有了保障;陈旧的老式露天厕所全部改造成了标准公厕;村里的道路安排专人打扫,环境卫生得到了极大改善,空气一片清新。
“东寺前村今后发展方向就是民俗乡村旅游,所以,当前村里建设的内容都是为今后的民俗乡村旅游发展打基础。”市农办农村改革科科长苏立胜说。
在马屿镇美丽乡村建设村——河溪村,有一座宽敞的公园——文化公园,环境优美,道路整洁,公园一侧建有停车场、文化礼堂等基础设施,供村民休闲娱乐。“这里原本是一处很脏很乱、杂草丛生的地方,现在被整改后,变成了全村最美丽、人气最高的地方。”村民林培存说,这几年美丽乡村建设搞得很好,实施过程都有征求部分村民代表的建议和意见,一些景点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均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赞同与认可。
据了解,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与群众需求脱节问题”,市农办由领导带队到各相关镇街和美丽乡村建设村,进行座谈交流,凝聚镇街领导和村干部的共识,并切实转变理念,从原先注重外在美、注重村庄景观节点建设的理念,逐步转变到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和文化挖掘上来。同时,规范程序,规划编制过程主动征求村民意见,施工前多方沟通交流;吸收村民代表与村监委会共同组成监督组,以“旁站”方式参与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现场解决相关问题;改进指导方式,项目建设指导由原来的“美村办”与镇街共同负责,转变为以镇街为主体,农办负责工作协调和示范工程的指导监督,从而调动了镇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工作指导更加深入及时,与村民的需求也能够结合得更加紧密。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从2012年开始,近4年来投入建设资金共3亿多元。2014年全市建设5条精品线、38个精品(重点)村,补助金额达到6701万元。今年开展的创建工程共达10条线、57个村,截至10月底,累计投资额14928万元。
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部分项目通过引导村民自我筹资、招商引资工作等加快建设。下步市农办将继续按照“基础先行、生态优先、突出民生、留有余地”的原则,对镇街上报的方案进行认真审查,删减部分形象工程,更加注重串点成线,在保留乡土气息和原生态的基础上,为下一步产业发展预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