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1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此地曾蕴玉,其人可铸金”
沿高氏后人寻踪“南戏鼻祖”高则诚后裔
马屿岳二村高氏后人查阅族谱
柏树高则诚纪念堂

    “此地曾蕴玉,其人可铸金”

    沿高氏后人寻踪“南戏鼻祖”高则诚后裔

    ■记者 金锦潘

    瑞安先贤高则诚自创名著《琵琶记》后,“太祖闻其名,召之,以老疾辞,还卒于家。”已过去600多年,其后裔去向成谜。年过八旬的高氏后人高圻祥先生多年寻踪,编著有《寻踪》专辑。记者沿路寻踪,在高楼下泽、马屿岳二、上曹等地相继采访高氏后人,并在岳二村高氏宗谱发现《第十八世中承可逊公实录》中的高可逊“未几,以疾辞”, 不幸英年早逝,以至这位向明太祖献十策补中承的贤才在瑞安历史上销声匿迹。

    高世则护驾康王南渡,后裔世居温州

    温州的高姓,大都缘起于宋室南渡时一位叫高世则的先祖。此人祖上显赫,系唐初宰相高士廉第十八世孙,北宋太尉、韩王高琼第六世孙。据记载,宋真宗曾勅赐高琼之后世金字二十行第:“继遵士公世,之子不彦善,克守乃可久,汝必由良师。”

    马屿镇岳二、上曹村的高氏后人族谱上均绘图并记载有这位威名卓著的“南渡”功臣:“高世则,字仲贻,护驾南渡,寻乞间居温州九曲里,绍兴十年复以威德军节度使判温州,致仕六十五,赠大师,谥忠节,入温名宦。奉敕葬瑞安仙岩(今瓯海仙岩)之东山,赐寺为功德院,置祭田建祠祀焉。”

    高世则生于北宋121年(1080),据说文武全才,还有很高的外交才干。于北宋末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麾下行营副使,任元帅府参议。后担任万寿观使、温州节度使、太保。在北宋末护驾南渡,保护康王赵构(后为宋高宗)临安登基后,高世则长子高百之后裔世居温州,今瑞安、乐清等温州地区的高氏,大都是高世则后人,他被温州的高氏后人称为一世祖。正如瑞邑高氏后人高桥东在《谒世祖太师忠节公墓》诗云:“功业芳遗青史上,碑文光焕白云间。儿孙有志承垂统,继续家声亦未残。”

    “南戏鼻祖”高则诚后裔去向成谜

    说到瑞安的高氏,首先让人想到的无疑属“南戏鼻祖”高则诚。然而,600多年来,高则诚的生卒年月以及后裔去向依然成谜。

    作为饮誉世界的文化名人,高则诚不仅呕心沥血十年创作了传世名著《琵琶记》,尚有诗文《柔克斋集》二十卷,至今收录在《瑞安唐宋元明诗词集》中的有76首诗词,早已成为瑞邑几无可逾越的文化丰碑。

    《明史》记载:“高明,字则诚,永嘉人。至正五年进士,授处州录事,辟行省掾。方国珍叛,省臣以明谙海滨事,择以自从,与论事不合。及国珍就抚,欲留置幕下,即日解官,旅寓鄞之栎社。太祖闻其名,召之,以老疾辞,还卒于家。”

    正史没有记录他的生卒年月,而在瑞安高氏后人的族谱中也不见他的遗迹。一般认为,高则诚1305年出生于柏树村(现属南滨街道),少年时读书走过的一座桥现在还称为高郎桥。据现收藏于浙江图书馆的柏树陈氏宗谱记载,高则诚的祖父高天赐自温州九曲里移居柏树,并有柏树达人陈昌时娶尚书周坦之女,生四男一女,“一女适本里侍郎高则诚”的记载。如此可见,高则诚也系高世则之后人,并成为陈氏女婿及周坦尚书的外孙女婿。

    然而,至今柏树没有一户高姓人家。惟有高则诚当年读过书的集善院,成了高则诚纪念堂。隔岸望去,即看到门前一副楹联:“此地曾蕴玉,其人可铸金”,横额为“南曲祖师”。大门正门上方悬挂着的遒劲洒脱的“高则诚纪念堂”六个大字,系当代大戏剧家曹禺亲笔。

    高则诚纪念堂临河而立,河两岸青石护栏上雕刻有众多诗句,其中就有陈挺的一道《过高宅腕》:“路名高宅腕,人比谢公墩。草木文章色,烟波涕泪痕。孩提知姓氏,大用屈胡元。一二云仍在,飘零何处村。”

    诗中或可透露,此地曾有一个高宅,至少有一条叫高宅腕的路。但已人去楼空,不知飘零何处。陈挺生于明嘉靖8年(1529),距高则诚离世不过100多年,柏树早已没有高姓了。那么,高则诚的后裔去了哪里呢?

    下泽南坑上曹的高氏后人是高则诚后裔吗

    2010年前后,高圻祥先生在湖岭南坑查阅高氏族谱时,发现其中有一篇《恭祝大储封维久高老仁翁六旬寿序》,文中写道:“翁为元则诚公嫡孙,缘遭兵燹徙居而聚族者,几数百年于兹矣。”据介绍,收藏这篇寿序的高益年家中还保存有“业主高维九”及佃户姓名和土地坐落田册等资料,证明确有此人。这篇寿序的作者林上梓,系瑞安历史文化名人,清康熙四十四年乡试第一,雍正十年任鄞县教谕,后升任嘉定知县,著有《乙丙集》、《双清轩集》。高圻祥先生认为相当确信,由此推断,湖岭南坑(南川)的这支高氏系高则诚后裔。

    那么,这支高氏后裔是什么时候迁入湖岭南坑的呢?据1845年修编的《南川谱》谱序说:“南川高氏始祖自明之彀公开始,传至六世祖振邦公任浙江处州同知。天启间遭兵燹,不能归籍。自是,公之长子嘉谋避居瓯城瑞邑高楼”,再由高楼迁山炮,传至高世亮由山炮迁入南川为第一世祖。

    这里所说的高楼,即高楼下泽,目前有高氏后裔150多户、600多人。有趣的是,同为同村高姓,却有两个分支。其中一支始祖高淳仕自清初迁自福建同安,另一支就是高圻祥先生的族人,姓迁祖正是这位嘉谋前辈。但高圻祥先生分析认为,他们的先祖并非迁自如《南川谱》谱序所说浙江处州。否则湖岭南坑及高楼下泽(其中一支)高氏的源头就在“浙江处州”,而并非高则诚。

    高圻祥还发现马屿上曹的高氏也迁自下泽村。在民国35年编修的《上曹渤海高氏宗谱》增修谱序中说:“高氏之始祖一新公由本邑上曹迁居于此,已历数百年之久。”这里说的上曹,据高圻祥考证,即下泽。因现在高楼的上泽、下泽因曹昌孙择居玉壶山麓后曾统称为上曹,以与迁出地曹村相区别。据上曹村第十世孙高自杰介绍,现上曹有高氏后裔60多户、300多人,其附近的大坑、塔石、涂头、大坪高氏均出自上曹。

    如此,下泽的一支高氏,包括迁往南坑与上曹的分支2000多人,若林上梓的那篇寿序属实,均归属高则诚后裔。但必须首先否定《南川谱》谱序所说的下泽高氏先祖来自“浙江处州”的说法,同时还需要找到直接的证据。

    那么,下泽的这位高氏先祖迁自哪里呢?

    高可逊曾向明太祖献十大策补为中承,不幸英年早逝

    高圻祥先生根据多年的调查发现说:“高楼下泽村、湖岭南坑村、马屿上曹村等地的几支高氏宗族,就是为当年逃避‘靖难之役’而隐匿下来的高则诚嫡孙高可逊后裔。”

    高可逊何许人?

    记者在马屿《上曹渤海高氏宗谱》看到该谱在《第十八世中承可逊公实录》中保存一道皇帝的诏书与高可逊有关。而这位被补中承的贤才,却在瑞安的历史上杳无音讯,只在民国《瑞安县志稿·诗证》中收录了他的8首诗,高圻祥先生就是根据这8首诗推理出这位献十策补中承的高可逊,或就是“靖难”时逃往下泽的高氏先祖。

    然而,记者却在马屿岳二村的采访中,发现了这位高可逊先贤的踪迹,赫然就在族谱中,在谱下的说明尤其详细:“高可逊:讳谦甫,号敬齐,妣丽岙冯氏,生一子。明洪武初年,公以贤良就辟赴阙,上疏陈民情十策,曰:修文教、韬武戈、均方役、轻赋税、省刑罚、厚农桑、进贤才、退不肖、开言路、辨奸臣。上嘉之,纳其策,诏就北都中承。未几,以疾辞。越明年,卒于正寝。所著有《山居集》行于世,葬岙山。”不仅说明了十陈的时间在洪武初年,并简要有十陈的内容。事实上,从诏书的“朕以眇躬,叨膺天眷,扫除元虏,获振丕基。”的口气来看,也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

    记者查看《明史·太祖本纪》洪武初年的纪事,看到其中就载有“诏曰:‘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今贤士多隐岩穴,岂有司失于敦劝欤,朝廷疏于礼待欤,抑朕寡昧不足致贤,将在位者壅蔽使不上达欤?不然,贤士大夫,幼学壮行,岂甘没世而已哉。天下甫定,朕愿与诸儒讲明治道。有能辅朕济民者,有司礼遣。’”

    想必,高可逊就是在这道诏书的指引下上陈十策,才至“上嘉之,纳其策,诏就北都中承。”但不幸的是,这位贤才不多久“以疾辞”,与明史中记载的高则诚推辞的理由一样,并且第二年就死了。而所谓“卒于正寝”也只上面上的文字,这一年,他应该还只有40岁左右。英年“疾辞”早逝,这才是曾补中承的贤才高可逊却在瑞安历史上销声匿迹的原因。

    所以,这位瑞安贤才高可逊,并没有活到“靖难之役”,逃往并隐匿在高楼下泽更是子虚乌有。

    而在马屿《上曹渤海高氏宗谱》刊载《第十八世中承可逊公实录》下面,紧接着还有一篇福建左参政杨景衡写的《高母冯氏安人九秩寿序》正好可以作为佐证。杨左参政这样写道:“高母者邑大宾乐静翁贵和母氏也,宣德丙午岁五月二十八日是为设帨辰诸姻戚称觞为,谒予请以赠言,余闻之曰:人而六十始称寿,九十则为上寿。然非淑弗寿也……”

    我们知道,杨景衡(1359至1444)是差不多与高则诚相当的瑞安历史名人,能劳驾杨景衡为之九秩做寿序的,这位高母冯氏安人是谁呢?文中开门见山说是高乐静之母,也正是高可逊之妻。记者在马屿岳二村的高氏宗谱上看到,高可逊所生的一子就是高乐静,其谱名下注曰:“久温:号乐静,生于洪武己西年(1369)五月十二日,卒于正统戊午年(1438)七月十四日,享年七十。所著有《乐静集》,葬周岙山。”

    瑞安高氏的两位前辈高则诚与高可逊,年纪相差约30岁,他们同遇于洪武初年“上召之”,高则诚年长立马“疾辞”,高可逊风华正茂上陈十策补为中承,“未几疾辞”,不久均“还卒于家”。最终殊途同归,我们不知道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留下的伏笔!

    马屿岳二村高氏亦为高世则后裔,其始迁祖名一曛,与马屿上曹的高氏始祖同辈,谱上注曰:“号乃祥,万历年间进士,后任淮安知府,由温郡乐邑高岙迁居瑞邑四十都鹤屿,是为始祖也。”如此说来,岳二村高氏迁自乐清高岙,却产生了一个无法解释的矛盾:谱上所载高可逊、高乐静,以及在《瑞安县志稿·诗证》上现其踪影的高必愈、高必悦、高必保等均属外世谱,分别是高世则的18、19和21世孙,均在高一曛(26世)之前,故不可能迁自乐清,除非高可逊等以上的几位诗人不是瑞安人(却分明登录在《瑞安县志稿·诗证》中)。对于记者的疑问,岳二村高世则的28世孙高邦科介绍说,可能做谱时找不到源头,认了一个有名气的乐清高友矶为祖。

    从岳二村高氏宗谱中有关高可逊、高乐静葬于岙山与周岙山的记录来看,他们生前或者居住在瑞安周岙附近。而高则诚的后裔“飘落何处”依然成谜,林上梓在那篇寿序中说:“翁为元则诚公嫡孙” 只是有了一条线索,要成定论,还需要学者的努力找到直接的证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聚焦点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财富榜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阳光卫生
   第00008版:微播报
   第00009版:百姓事
   第00010版:远望角
   第00011版:玉海楼
   第00012版:广 告
   第00013版:新居民
   第00014版:学周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学周刊
沿高氏后人寻踪“南戏鼻祖”高则诚后裔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1 沿高氏后人寻踪“南戏鼻祖”高则诚后裔 2015-1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