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8版:夕阳红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韩田八旬老人手制晒匾送人十余载
“只要有人需要,我还会继续做!”

    韩田八旬老人手制晒匾送人十余载

    “只要有人需要,我还会继续做!”

    文|图 陈绵绵

    在农村,年关将至时,家家户户都有晒酱油肉、晒鱼干、晒菜干、晒番薯干等等准备年货的习惯。而晒这些年货需要用到一种叫“晒匾”的农具,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晒年货的村民越来越少了,晒匾这种农具也越来越鲜见。如今,会制作这种农具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而在塘下韩田村,有位八旬老人坚持做了10多年的晒匾,数量大,而他做的晒匾从来不拿去卖,只要有人需要,他都免费送。

    陈其平老人用晒匾来晾晒纸片,很多村民瞧见了都来问他:“这个晒匾哪里买的?用来晒晒东西挺好,就是都没看到有人在卖。”面对村民们的询问,老人很慷慨,总是回答:“这是我自己做的,你想要就先拿去用,我自己再做。”

    就这样,这个晒匾在村里“红”了起来,来要的人越来越多,经过村民的一传十,十传百,有些外村的人还会慕名而来。老人做了晒匾,没多久就被人要走了,然后他又买来材料做,还常常接不上活。老人见有人需要,做得也更加起劲了,但每次有人来拿,老人都不肯收钱。

    “最远的鲍田那边也有人来要呢!”老人说,晒匾卖卖不值钱,现在东山有在卖的也只卖80元一个,但是运输是个大麻烦,公交车上不去,小轿车装不下,塘下人要是专程去东山买个晒匾回来,路费也不划算。自从他做了这个之后,就供不应求,特别是年底晒年货时,来要的人就更多了。有时候,别人来要,家里没货,他还会答应下来过几天再给;有时候,他借用儿子厂里的货车,装上一车子的晒匾,给“欠货”的老乡挨个送过去。

    老人告诉记者,他做晒匾,一来自己有空,二来有人需要,他不为别的,就图个大家开心。10多年来,他只要有空闲,就在家做晒匾,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做六七个。只要有人来要,他都免费赠送。10多年来,他已经记不清做了多少晒匾,花了多少钱了。“我也不去算这些,算钱我也不会做了。”老人说,现在,做晒匾已经成了他老年生活的一种乐趣,如果不做了,闲下来还不舒服。他说,只要有人需要,他就会一直做下去。

    起初做晒匾,只为自己用

    走到韩田村,只要向村民打听一下“有位会做晒匾的老人家住哪儿”?村民们就会热情地为你指路。在韩田村山脚下的一间老房子内,记者找到了今年已83岁高龄的陈其平老人。一进门,只见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木工活的工具。老人笑称这是他的“工作室”。虽然村里早就建了老人公寓,可是老人迟迟不愿搬进新房住,他心系着这间工作室,说更喜欢待在这老房子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老人指的“自己喜欢做的事”便是做晒匾,只见他将四根竹子固定架好做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把尼龙网缝绑在竹架上,绳子娴熟地在他手里穿梭。老人说,他做的晒匾扎实牢固,比别人卖的更好用呢!说起做晒匾,老人告诉记者,那是1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

    “我年轻的时候打过铜,做过蓑衣,刷过油漆,自己也会干些木工活,家里的橱柜还都是自己做的。”陈其平老人说,因为喜欢做手工活,手也巧,年纪大了时间多了,他就在家做一些纸制的花瓶免费赠送给附近的寺庙。糊了糨糊的纸片需要晾干,他便想到了用晒匾来晾晒。而当时,塘下地区都以工业为主,晒匾这种农具鲜有见到。此后,他打听到东山那里有很多渔民晒鱼干会用到晒匾,当地还有人专门做晒匾卖。

    陈其平老人专程到东山找到卖晒匾的店。他站在店里认真地看着师傅做。当时,师傅说:“你别看了,看了也学不会的。”老人执拗不为所动,依旧驻足“偷师”。他跟师傅说:“我只是想学着做起来自己用,不会抢你的生意的。”师傅听罢也随了他。就这样,老人在店里看了半天就把做晒匾的技巧记在心里了,临走时还买了10张网,准备回家做10个晒匾。

    回到家,陈其平老人又去买了竹子、绳子等材料,他说晒匾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也不容易,不过这也难不倒他,他一做便成功了。做成之后他便用它来晾晒纸片了。

    只要有人来要,都免费赠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生活周刊
   第00002版:瑞安淘
   第00003版:征集令
   第00004版:亲子吟
   第00006版:亲子吟
   第00007版:夕阳红
   第00008版:夕阳红
“只要有人需要,我还会继续做!”
瑞安日报 夕阳红 00008 “只要有人需要,我还会继续做!” 2015-12-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