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应该严扣“精准”二字
■薛建国
今年以来,我市各镇街、相关部门全力做好消除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工作(简称“消除4600”),并于11月底全部完成“消除”任务(详见本报12月14日、16日1版报道)。
瑞安在年底前,完成“消除4600”任务,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所提“精准扶贫”的良好呼应。这一任务的完成,是高度的政治责任和民生情怀的体现。
从报道看,完成这一任务也是紧扣“精准”二字的,“消除4600”是目标精准,“一户一策一干部”是措施精准。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所以,眼下瑞安正在进行的核查十分必要,当然这个核查也要如同过筛子一样,确保精准,一户也能不少。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完成“消除4600”任务是值得欣喜的,但不能仅满足于此,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变化和调整的任务。今年的任务完成了,明年的任务能不能完成,这是一个问题。一些户今年脱贫了,明年会不会又返贫,这又是一个问题。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还会有新的贫困户产生。因为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4600”这个数字也会水涨船高。可以说,扶贫开发要打持久战,要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永远没有停步的时候。
扶贫开发政策性很强,许多政策是政府对困难群体的特殊倾斜,是党心,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所在,必须用好、用到位,这也要讲“精准”。把优惠政策用歪了的事情,现实当中要多不少。比如说高考,国家为了鼓励和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对少数民族考生给予适当加分,可在执行过程中,一些人不择手段,通过各种办法把非少数民族考生变为少数民族考生。再比如经济适用房,个别开奔驰、宝马及抱着名贵宠物的老板和阔妇也住了进来。真正困难的人得不到政策照顾,反而是有车有房的人被扶贫,这实在是一种让人愤懑的笑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如何确保“精准”二字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关键还看两句话上,即能否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
精准是取信于民的重要前提,是落实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什么人作为扶贫对象,这一点信息要公开,要得到群众公认,不能让人有空子可钻或随便找一些人滥竽充数。再有,要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每一笔是怎么用的,用在什么人身上,效果如何,都要有据可查,有迹可寻。在此基础上,要有专门部门开展经常性的督导问效,牢牢把握“精准”这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