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7版:百姓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仙降街道台头村传承象山文化,打造现代文化礼堂
文化熏陶润物无声,村民生活多姿多彩

    仙降街道台头村传承象山文化,打造现代文化礼堂

    文化熏陶润物无声,村民生活多姿多彩

    ■记者 黄君君/文 庄颖昶/图

    每月放映两场电影,每隔20来天就有一场卖纻表演,文艺演出、文化讲座常态化……自从村里的文化礼堂落成,仙降街道台头村的村民们就多了一个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文化礼堂不仅要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肩负启发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台头村老人协会会长董义焜说。从文化礼堂建设伊始,董义焜就参与其中,对家门口的这座文化礼堂,倾注了很大的精力。

    创新打造文化礼堂牌坊

    2014年5月,台头村启动文化礼堂建设,地点便选在村晚年宫。村晚年宫因年久失修,于2011年重建,2013年重建完毕,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总造价450万元,内部硬件设施完善。“原先这里还是文化宫,听说要建设文化礼堂,大家一致认为这里是最好的选择。”董义焜说。

    随后,台头村组织人员四处取经学习,回来后,立马风风火火展开建设。文化礼堂、象山讲堂、村史廊、励志廊、寿星廊、文化廊、棋牌室、电教室、书画室等一应俱全。

    除了做好“标配”,也要搞点创新,这是文化礼堂创建中村“两委”的共识。进入台头村,很容易找到村文化礼堂,朱褐色的台头村文化礼堂牌坊就是最醒目的标志。董义焜说,设置文化礼堂牌坊就是台头村的创新之举,也是用心之举。“牌坊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代表着一种传统文化,也意味着下一辈人的传承。”他说,村里特地花巨资购买防腐木,打造了文化礼堂牌坊,作为文化礼堂标志性建筑。

    象山文化融入礼堂创建

    台头村文化礼堂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象山文化。象山文化的出处在哪里呢?

    据董义焜介绍,该村有座山名叫象山,20世纪初,当地乡绅周名材在山脚下创办了一所书院,号“象山书院”。书院虽属私塾学堂,但一改过去亲族子弟聚集学习的习俗,广招乡童,入学人数达40人。书院内执教的一般为本地饱学秀才,除传授“四书”“五经”和《千字文》等传统经典外,书院还开设有实用的算术课,以及当时并不常见的社会常识课。民国初年,涨岙地方办起五岙小学,象山书院因而停办。“虽然象山书院办学时间短暂,但为地方培养了不少有识之士,推动了本地文化发展。”董义焜说。

    当地村民没有忘记象山书院,文化礼堂门口的双面六廊里就专门介绍象山书院,文化礼堂内的一侧走廊墙壁上用大篇幅介绍私塾文化,礼堂二楼的几大功能室也纷纷以象山命名,象山学堂、象山书画,这一切无一不体现着象山文化与台头村文化礼堂的融合。

    走上文化礼堂二楼,抬头便可看到墙壁上整齐悬挂着“古训十则”。“这是我们从族谱当中选取的古训。”董义焜骄傲地说,这些古训是台头村先辈流传下来的,值得后人学习。

    电影下乡、卖纻表演,村民生活真多彩

    12月8日晚,台头村的村民又聚集到文化礼堂里,津津有味地观看电影。作为电影下乡的固定播放点,村民们每个月能看到两场这样的电影。除了定期播放电影,村文化礼堂还会上演卖纻表演、文艺演出等。为了调动全村村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村“两委”还策划了“村晚”演出、广场舞比赛等。

    卖纻是浙南地区民间特有的一种口头演唱艺术,2012年被列为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卖纻活动有特定时间,仅局限于春节期间,民间称“五日年”,并且只在晚上进行,长则通宵,但必须在日出前结束,不使用任何伴奏乐器,单凭口头清唱,道具便是两盏灯笼,当中点上红烛,称为“祖师灯”。但在台头村文化礼堂,卖纻表演每隔15天到20天便会上演一次。

    “台头村文化礼堂是卖纻演唱团的固定演出场所。”董义焜说,今年初,卖纻演唱团在这里举行成立仪式,演唱团100多位成员登台表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有话说
   第00004版:在现场
   第00005版:微播报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百姓事
   第00008版:今日莘塍
   第00010版:远望角
   第00011版:聚焦点
   第00012版:广 告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家周刊
   第00015版:家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文化熏陶润物无声,村民生活多姿多彩
马屿群众家门口
可享优质医疗服务
曼陀罗误当野人参
欲补身差点送命
今明早晨市区最低气温2至3℃
瑞安日报 百姓事 00007 文化熏陶润物无声,村民生活多姿多彩 2015-12-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