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之愚溪野炊
■李浙平
大概是小学四年级时,学校组织一次行军。不同以往的是,这次行军不带熟干粮,而是要进行野炊。
我们回家后,首先向家长说明情况,然后讨到买野炊食物的钱和粮票后,大家便兴高采烈到菜场买菜,这是我第一次的买菜经历。在南门纪念碑附近的菜场,我们买来猪肉、白菜、豆腐干;到三八粮店买了几斤米;铅锅、铁锅、饭铲、锅盖、菜刀、板砧、碗、筷,抹布、火柴等用品,都是我们从家里拿来的。
行军目的地是愚溪。那天愚溪可谓是人山人海,每个班级在老师带领下选好各自野炊地。
满目绿翠青山,远方是金黄的稻田。鸟雀的鸣声与溪流的潺潺和成美妙的自然之曲。透过茂密树林,可以看到农舍炊烟袅袅升起。从田间归来的农民,偶尔也驻足看看这热闹景象。但当时,我们却没有兴致欣赏这乡村之美。在分工后,各自为了这难得一遇的野炊忙碌开了。
锅灶就用溪滩上的大卵石垒成,柴火则要到树林里找,在清澈溪水里淘米、洗肉、洗菜,然后将肉、白菜、豆腐干切块。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却也不时有抱怨声起,主要是,柴火太湿,点不起旺火,烟熏得人直流眼泪。于是,负责找柴火的同学又得屁颠屁颠跑去找干柴。肉切得太大了,在吆喝声中又重新改刀,切成一条条如蚯蚓状。淘米不慎,将一大把的米,倾在溪里,被流水缓缓带走,被老师发现,挨了“太浪费”的批评。
“铅锅还没洗啊,快洗了给我,要煮饭了。”“火烧大点,人给烟熏熏死了。” “饭烧焦了,快端起。” “盐在哪里?”“肉与豆腐干一起烧的。”“菜太淡了,盐撒底添”……可怜我们呀,平时哪里干过这些活,手忙脚乱,终于完成这野外午餐的烹饪。
饭和菜是平均分到每个人碗里,如果谁看自己碗里菜多肉少,就会叫起来,要求再添点肉。因为饭煮糊了,闻着一股焦味,谁都想要上面的饭,但剩下的又不能倒掉,于是,每人饭碗上都覆上一块焦黑的锅巴。
饭里有苦的锅巴,白菜太咸了,而肉太淡,且未烧烂。这一顿野餐,于今天学生来讲,估计令人难以下咽。但我们,还是狼吞虎咽全部吃完,似饥不择食,但吃得津津有味。这不仅仅有劳动后真正饥饿的感觉,更在于它是我们自己动手的集体劳动成果。
如今看到野炊者,带着盒装食品,用着现代炊具,而剩余之物乱弃于乡野之地,甚为痛心。“不知苦,焉享甜。”这也许是那次野炊给我的生活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