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懂得人生哲学的
智慧老人
■薛建国
一位93岁的老人走了,在冬日里,她在瑞安大地上留下融融暖意(详见本报1月7日、11日12版报道)。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月收入9000元,煤气舍不得用,好东西舍不得吃,保姆舍不得请,还要攒废旧纸箱卖钱。那么问题来了,老人为什么要对自己这么“抠门”?答案是,这位名叫彭秀兰、原为老师的老人,一生育人无数、助人无数,对自己很“抠门”的她,其实无比大方,即便节衣缩食,也不忘扶贫济困,救灾救难。生前,她还签订遗体捐献协议,要在身后把遗体捐出去供医学教学和研究之用。
这位老人是可敬的,她用了毕生心血在写那一撇一捺的“人”字,现在她走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写的“人”字。相信这些天来,“彭秀兰”一定是被无数瑞城人点赞的名字。
老人如果九泉有知,一定非常欣慰,人们点赞她,就等于认同她的价值。老人说过,人,不能像蜡烛,化成烟一下子消散掉,总要留点价值在世间。这个价值,就是她的价值观,用两个字回答就是“爱”和“善”。这两个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这样的老人,我们可以选用很多优美词汇来颂扬她,也可以给她贴上许多闪亮的标签。但我想这不是老人生前所期望的东西,老人的所作所为,套用一句年轻人的话说就是“低调奢华有内涵”。低调好理解,老人不事张扬,尽己所能,积聚点滴之力,默默帮助他人。在一些世俗者眼里,老人犯不着这么去做,甚至内心讥笑她傻,而讥笑她的人可能才是真的傻。老人的行为,实际上回答了两个问题:一、人为什么活着;二、人该怎样活着?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这是一些人抱定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的人生会出彩吗?那种醉生梦死是快乐吗?一个人活着,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活着,这种人一定是高尚的。显然,彭秀兰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也许你觉得她的生活清苦,可她却乐在其中,而这份乐趣,有些人是无法体会到的。这是她的幸福所在,她为自己营造了一份人生奢华。因此,她是一位懂得人生哲学的智慧老人。比如说,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和死者为大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走后保留完整的躯体备受民风所推崇。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捐献者是需要勇气的,他们的行为肯定有人不理解,甚至将其定为“异类”。所以,能够勇敢迈出这一步的彭秀兰老人,精神值得钦佩,智慧同样值得钦佩。因为她以“夕阳”之光照亮别人生命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续,是另类意义上的“活着”。
再则,花自己的时间,用自己的钱去帮助别人,不是单向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行善者也是获得者。获得什么?获得幸福,幸福是无价的。彭秀兰为什么走得很安详,因为她收获了无数幸福,她是一个富有者,从而人生没有遗憾。她以自己的智慧,活出了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