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举无处可寻
■项学品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彭秀兰老师,知道瑞安实验小学的老师会不时地去看望她。可对于我来说,那似乎只是遥远的传说——不知所然。
这次,彭老师安然长逝,因为工作缘故,特地要去走访她身前接触的一些人,尤其是她曾帮助过的人。在我意识里,一位一生热身慈善事业,热身捐资助学的耄耋老人,一定能很快找到她的资助对象,并能佐证她的善举。
她的家,就在虹桥南路一巷弄里头的普通居民房。挨挤的民居,狭窄的楼梯,微型的套房,简陋的家居,满柜的证书,这是那天早上我去她家寓所所看到的。她的外孙王晨告诉我们说:外婆这次走得太突然,她身前资助的人很多,但都没来得及通知。曾有一对双胞胎,每年都会过来看外婆,也没有通知。不知道是他不知道联系方式,还是遗传了外婆的低调,不想打扰别人,我没有多问。无论是她的外孙媳妇、生前保姆,还是与她亲如母子的学生黄阿鸿,讲起彭老,都是满怀愧疚和泪水。亦如那小寒节气里的冬日,寒彻透骨。
走出巷子,天阴沉沉。沿着虹桥路,穿过红绿灯,在解放路不远处右拐,实验小学便到了。提起彭老,老师们眼眶都湿润了,每个人似乎都有很多往事值得叙述。可当提起彭老师有没有结对学校里的某一个孩子或者曾经某一结对象的时候,他们都说不知道,并且建议我们还是去慈善总会问问。我有点纳闷,为什么一生做善事的彭老,怎会找不到一个具体资助对象呢?
午后,我们又跑到慈善总会,冀希望能在那儿找到一份彭老资助学生的名单。可我们失望了,她的捐资,只是直接把钱交给慈善总会,由慈善总会来统筹安排,从来没有定向资助。老干部局,也是如此回答;关工委,亦是。我们彻底失望了,难道她的善举就都无处可寻了吗?
关工委一位同志告诉我们说,有次彭老无意中听老干部局一位同志提起,高楼有一位读书的孩子家境不好,面临失学。她没有多考虑,立马让那位同志联系上那名孩子的家长,并资助他读书。无论是谁,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她遇见了,她都想方设法去帮助。好几年前,一位家长因孩子就学问题,急得团团转。无奈中,他听人说起彭老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慕名找到彭老师。不曾想,彭老师立马答应,并多方联系,解决了孩子的就学问题。而当家长提着礼物登门拜谢时,她不仅婉言拒绝,反而还忙不迭拿出饼干、糖果等来招待。一路走访下来,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可谁都说不出那人到底叫什么名字,怎么联系。茫茫人海,我们又该从何处寻找呢?
张益老师的报告文学《光彩四射金子心》中曾提到好几年前彭老听人说上望四小有个外地女学生因家庭困难要停学,她便包了2000元红包,买了一些文具、字典去鼓励她坚持读书。可当我向学校求证时,那个学生却早已毕业回老家,如今也该上高中了。甭说联系,就是连姓名,如今也难以求证了。
一天的走访,我竟未能找到一位彭老的资助对象——在万万千千接受过她爱心的人中。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晚上,听着外面滴答的雨声,我静静地思忖。渐渐地,我感悟到,她施与的爱,并没有特定对象,而是她生命中邂逅的每一个人——无论认识或不认识。只要你有困难,让她遇到,她都会竭力帮忙,或许这就是这位爱心老人最朴素的慈善哲学。而至于自己究竟资助了哪些人,又何必要让别人知道呢?豁然间,我读懂了这位老人的良苦用心,读出了这个冬日最原始却又最灿烂的善心。
大爱无声。原来,有一种给予——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却又无处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