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1版:财富榜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痛苦过、绝望过,但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大学生蔡君杨的“石蛙”情缘
蔡君杨在捕捞石蛙

    “痛苦过、绝望过,但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大学生蔡君杨的“石蛙”情缘

    ■记者 潘敏洁

    今年,蔡君杨35岁。原本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不安于现状,在质疑声中辞职,与农业打上了交道,走上了创业之路。

    这条路他走得艰辛而孤独,朋友曾开玩笑地说,这么年轻就过上了山居闲人的生活。而那些痛苦煎熬的日子,随着“石蛙”的茁壮成长,渐渐云淡风轻。

    如今,他已拥有3家石蛙养殖场,前来取经的人络绎不绝,成为石蛙生态养殖的先行人。

    迫于生活压力而创业

    瞄准石蛙市场前景

    在邮政储蓄银行上班的蔡君杨,随着成家后,渐渐感觉到了生活的负担。买房后,他愈发觉得生活拮据。“每个月的工资撇去吃吃用用,几乎就没有剩余。”他说,创业的想法,变得越来越强烈。

    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很大,于是他瞄准了农业。“养殖猪或鸡,毫无特色可言,而且市场也趋于饱和。”蔡君杨说。此时,他又想到了多年前的那种味道。2006年,他在黄山品尝到了“山叫”,当时觉得这味道特别鲜嫩,肉质又有嚼劲,这味道一直萦绕在蔡君杨的心头。

    据了解,石蛙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是十分珍贵的馈赠佳品,但由于石蛙对生存环境要求十分苛刻,蛇、鸟敌害以及自然灾害和人类捕杀以至于濒临灭绝,野生石蛙资源十分稀少,而人们的需求有增无减,导致供需严重失衡。这也意味着石蛙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2011年,他向单位请假,动身来到衢州、泰川、兰溪、开化等地考察,在开化交了学费学习养殖技术。然而,并没有学习到实际操作技术,只是掌握了些皮毛。

    趁着休假,他在瑞安到处物色场地。“石蛙对自然环境非常挑剔,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山水,而且要非常干净的。”他想到了自己的老家高楼镇黄岙村,内有一级水源保护地的赵山渡水库,四面环山,森林茂盛,远离城市,山泉水质清新无污染,非常适合石蛙的仿生态养殖。

    何不将其作为根据地?深思熟虑后,蔡君杨决定辞职创业。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母和妻子后,遭到了他们的坚决反对。“其他大学生都是往大城市里发展,你反倒回农村当农民,失败了怎么办,这边稳定的工作丢了,到时弄个两头空如何是好!”

    家人的这些担心,蔡君杨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工作虽然稳定,但是赚的那点工资只够开销,几乎没有多余的积蓄,还要为孩子作长远打算。”一番话劝服了他的妻子。

    一大意石蛙死了一半

    坚持到底终获成功

    2011年4月,蔡君杨投资10多万元,成立了龙鳞源石蛙生态养殖场。在黄岙村的深山之中,1亩多的场地上,开始了他的创业征程。回忆那段历程,蔡君杨感慨万千:“痛苦过、无奈过,但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当时他引进了150对种蛙和2000只幼蛙。从种蛙产卵到孵化成蝌蚪,再成长为幼蛙,直到最后成为成品蛙,需要经历3年时间,并且其中有三道“坎”需要克服——孵化成蝌蚪、蝌蚪成幼蛙以及疾病防治。

    2011年5月20日,蔡君杨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那天小蝌蚪出来了,当时产量令他深受打击。“只有总量的30%,其他卵硬是孵化不出来。”心急如焚的他,四处求人指点迷津。“当时问了很多人,但是他们都不想分享养殖技术,不愿真心相告。”万般无奈下,蔡君杨只能靠自己去摸索。

    经过观察,他发现孵化框内位于上层和底部的卵,孵化率很高,而中间位置几乎“全军覆没”。原来,由于场地小,蔡君杨将五六千个卵放在10个孵化框里,每个孵化框的密度非常高,水量又小,致使溶解氧无法进入中间位置,才使得位于中间位置的石蛙卵无一生还。据了解,石蛙卵孵化需要依靠源源不断的山泉,以带动溶解氧,从而促使卵顺利孵化成小蝌蚪,期间若供氧不足,石蛙卵便会冰消瓦解。

    找到了症结所在后,2011年下半年,他把2000个石蛙卵放置在了20个孵化框里,孵化了1万多只蝌蚪,孵化率达到70%。走过了这个坎,还有另一个坎在等着他。“蝌蚪变成幼蛙的过程中,由于适应不了环境,出现的死亡率很高。”蔡君杨说。

    为了给它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蔡君杨用喷雾降温,以提高湿度、降低温度。在他的细心照料下,7500只幼蛙茁壮成长着。

    就在他以为终于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幼蛙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再次把蔡君杨推向了绝望边缘。“幼蛙们得了‘烂皮病’,死了一大半,只剩下了3000多只。”

    其实,当时早有苗头。刚开始就有几只幼蛙死亡,他并没有在意,随后疾病传染得非常快,转眼间便失去了很多幼蛙。毫无经验的他再次四处求人,翻阅资料。“当时实在措手不及,对我的信心造成了极大打击,也不敢告诉家里人,生怕他们担心。”蔡君杨说。

    他心疼地将一批批死蛙提出去,附近的村民看在眼里,便转告了他的父母。“家人再次劝我不要养了,但是我并不想放弃,血本下去了,无论怎样都得争口气。”蔡君杨说。

    在一位老师的指点下,他采取措施,把健康的幼蛙与病蛙隔离开来,并用药物对病蛙进行了治疗,挽救回来了1000多只幼蛙的生命。自此,蔡君杨把剩余的幼蛙,当成宝贝一样地养。

    幼蛙们茁壮成长,到了第3个年头,“龙鳞源”收获颇丰。当年拥有了300多公斤成品蛙,每公斤售价240元。他出售了价值5万元的成品蛙,剩余的用于繁殖。

    养殖技术逐步成熟

    扩大规模抢占市场

    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蔡君杨便着手扩大养殖规模。在高楼镇双坑村花岩景区,他投资80多万元,注册成立了温州梦溪源石蛙生态养殖有限公司。

    沿着山路,一路驱车,在花岩景区不远处的一处山脚下,矗立着一座占地面积约13亩的养殖场,这便是蔡君杨的第二座石蛙养殖场——梦溪源。眼下,“梦溪源”拥有20万多只蝌蚪、七八万只幼蛙以及约2000公斤成品蛙,产值近50万元。

    走进养殖场内,里面一片漆黑,流水声不绝于耳,一阵阵阴凉扑面而来。而这也正是石蛙喜欢的生存环境,它们喜在潮湿安静、少光、近水源、阴凉的环境下生存。

    据介绍,养殖场内共分蝌蚪区、幼蛙区、成品蛙区。在蝌蚪区和幼蛙区,两侧排列开一个个面积约9平方米的池子,共有15个池子,山水源源不断地在池中流进流出。

    “这边是蝌蚪区,平时工人给他们喂食南瓜或配方饲料,那边是幼蛙区,每日放幼虫进去供给他们就可以了。”蔡君杨说。

    在成品蛙区,光线比蝌蚪区和幼蛙区亮了些许,一道道沟壑陷入眼帘,这便是蔡君杨设计的沟渠式养殖。在沟渠内,水草依附而生,花岩景区的天然山泉缓缓流淌,一块块石板摆置似山洞,成为石蛙们的栖身之所。他们以此来模拟石蛙的野外生存环境,从而养殖出健硕的石蛙。

    而在沟渠内,不见石蛙,只见一群鱼儿在游来游去。“石蛙现已进入冬眠,而那些鱼是溪石斑鱼。”蔡君杨说。近年来,由于水域污染、人为滥捕等因素,影响了野生溪石斑鱼的自然资源量,这种曾在百姓餐桌上常见的美味已非常稀有。

    “溪石斑鱼喜欢在无污染、多石头的溪流中生长,爱居石洞,这和石蛙的生活习性非常相似,如果能在沟渠里养殖溪石斑鱼,岂不是一举两得!”这个想法,促使蔡君杨于2014年从外地引进了溪石斑鱼,并成功地与石蛙实现了共生。

    “以前石蛙产的卵非常分散,人工收集非常麻烦,而在沟渠内养了溪石斑鱼后,靠它将石蛙赶到了产卵沟里产卵,大大减少了劳动力成本 。”蔡君杨说。去年,溪石斑鱼产量达到了200多公斤,经济效益近10万元。同时,还被市科技局评为科技创新项目——溪石斑鱼HDPE膜养殖池规模化繁育研究与开发。

    而摸索出来的石蛙阶梯锥形池生态套养新技术,被列入2014年瑞安市科技计划项目;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专利申请,该技术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在黄岙村由于受土地限制,我们摸索出了不同于沟渠式养殖的技术,即石蛙阶梯锥形池生态套养技术,既提高了石蛙的单位面积产量,又节约了土地。”蔡君杨说。

    “接下来,我们将在沟渠上栽培铁皮石斛,既为石蛙起到了遮阳效果,又充分利用了空间,发展了项目,实现‘石蛙、溪石斑鱼、铁皮石斛’三石共生。”蔡君杨说。

    去年,“梦溪源”成立了瑞安市云山石蛙研究所,它的成立填补了温州地区开展石蛙养殖研究机构的空白,为石蛙养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石蛙养殖有很多技术难题尚未攻克,比如石蛙繁殖技术、本地野生石蛙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石蛙疑难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研究等。”蔡君杨说。

    眼下,蔡君杨与他人合作,在文成建设了第3个养殖基地,预计于2017年投入使用。他说,石蛙的市场容量很大,仅温州市场就已经供不应求了。目前,他们的产品大多销往温州各大酒店、农家乐,少量在网络上销售,发往其他城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聚焦点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广 告
   第00006版:财富榜
   第00007版:阳光卫生
   第00008版:聚焦点
   第00010版:财富榜
   第00011版:财富榜
   第00012版:议事厅
   第00013版:玉海楼
   第00014版:广 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学周刊
大学生蔡君杨的“石蛙”情缘
瑞安日报 财富榜 00011 大学生蔡君杨的“石蛙”情缘 2016-1-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