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亭文化系列之一
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宋时,亭在瑞安是普遍的公共建筑
■万锡春
亭是城乡较常见的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乡土建筑,在瑞安市境内各地都有分布。平原水网地带和山区是亭的主要分布区,几乎每个村庄的村头路口和崎岖的山道上都建有路亭。
据《瑞安市志》等资料记载,民国35年(1946年),瑞安全境共有233座亭,其中建于宋代的6座,明代的7座,清代的146座,民国的74座。从这个数字来估计,至少在宋代以来,亭在瑞安山区、平原一带是比较普遍的公共建筑,已经在乡村公共生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亭的概况
亭,在瑞安人心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宋代在西岘山有座观潮亭,既是座观景亭,又是风水亭。明刘畿重建,几经废墟,现今原亭址已无从考证。而几年前,当地群众为了纪念刘畿对瑞安作出的贡献,在西岘山面江一侧建了一座凉亭,依然名观潮亭。
2004年,台湾中原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森南先生,几经周折,终将其父前清生员、民国瑞安十大才子之一李逸伶先生。撰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瑞安放翁亭旧联,悬挂于湖滨公园亭柱上,联云:“旧址筑新亭,故国犹留乔木在;小城临古渡,诗人谁继放翁来。”
在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发现,瑞安境内尚保留为数不少的清、民国期间的古凉亭,为研究我市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照民国3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数量明显锐减,而且建造年代大都是清、民国期间,至于宋、明的建筑已无迹可寻。
近几十年来,由于旧城、旧村建设改造的需要,填了不少河道,拓宽道路,虽也拆除了一些老亭,但能够保留的还是保留下来,并且还增建了不少新亭。这些保留下来的老亭记录了瑞安的历史,也印证了瑞安人民对亭有着难以割舍的喜爱。
亭历史可追溯到商周以前
不论是老亭还是新亭,都是瑞安人民纳凉消暑、聚众闲聊的最佳地方,以亭为中心的周边空间实际上已演变为公共广场,发展出了独特的亭文化。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 据说可追溯到商周以前。但“亭”字的出现相对较晚,大致出现在春秋战国前后,不过这一时期的亭是作为防御建筑而存在的,大概相当于哨卡的作用。
到了秦汉时,亭成为一方管理的职司所在,《日知录》中记有“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治理民事等事宜。在秦以前,亭的建筑形式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建造模式。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至秦汉时,亭的设置已十分普遍,自此开始,亭的实用功能逐步扩大,而且亭的性质也起了变化,原来的防敌功能被分化出去,形成了驿站、旅舍和邮递等作用,转化为休息、休闲,娱乐聚集功能,逐渐成了供人赏景休息的一种建筑形式。
尽管初始的亭非常简易,但它们的产生至少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上得到了改善,一是给从事田间劳作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能遮阳避雨的地方,二是行人与信使在旅途中有个休息的处所。
亭文化在榕阴桥梁河埠之中
瑞安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山地、丘陵、河谷、平原、海涂、岛屿兼而有之。西北部为山区丘陵,群山绵亘,飞云江出山谷,越丘陵,自西向东横贯市境,东流入海。东部沿海是飞云江下游海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网如织,温瑞塘河成为这片地区的主要河流。水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飞云江流域和塘河流域得天独厚,水源充足,资源丰富,是人类定居生活的最佳选择。这两大流域成为瑞安先民最早繁衍生息、勤劳耕作的地区,一个个乡村基本聚居形式的聚落渐渐形成。
对于开凿两大流域的先民而言,亭可能是他们最早产生的公共建筑之一,是这些村落最初的贸易市场及人们最初的公共活动场所。人们对亭址的选择非常注重,大都选择开阔的村口、桥旁、榕树边或江河的渡口和背山面川地势平坦的山坡台地上,把亭和作为地标的榕树,交通设施的桥梁、渡口,以及贸易市场的河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如曹村女岙村的女岙亭,为清晚期建筑,坐落于村口一棵榕树边,成为该村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又如马屿镇许南村的许岙亭,位于梅龙溪边,与一座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古桥——永盛桥隔路相对。许岙亭不仅成为许南村的村口景观,而且还是一座通往溪北岸许北村的通道路亭和许南、许北、姜山三村村民的活动场所。
在榕阴处或河埠、桥梁处盖亭,在瑞安是很常见的景观,这就是榕阴亭榭的最初形态,也是亭文化的起源,亭文化就孕育在榕阴桥梁河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