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老通讯员:
送“鸡毛信”的周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借一名士兵失踪,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也就是“七七事变”,从而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面侵华战争。卢沟桥的枪声,点燃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烈火。中国人民由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参与此次战争的亲历者们,又有哪些难忘的记忆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为大家讲述瑞安抗战时期老通讯员的故事,还原那个年代的真实面貌。
高楼镇枫林社区大垟坑村村民周弟,女,1916年6月12日出生,今年101岁。老人身体不错,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现在老人和两个儿子住在一起,这位老人正是抗日战争的亲历者。由于周弟老人年事已高,关于抗战往事,多由老人82岁的大儿子张艮满向记者讲述。
>>> 披荆斩棘送“鸡毛信”
电影《鸡毛信》,讲的是儿童团长海娃,接受了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任务,但是半道上遇到了日本鬼子和伪军,海娃急中生智,把鸡毛信藏到了老绵羊的尾巴里,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把鸡毛信送到了八路军手中的故事。张艮满说电影演得特别真实,母亲当时就像海娃一样,遇到过惊心动魄的紧张时刻。
当年,枫岭花草坪山、炉基山附近都有共产党游击队的据点,上级情报指令要传达到据点,必须由外地通讯员将情报指令送到本地,再由本地的通讯员穿过层层关卡送到据点。因为女性不方便扛枪打仗,于是当时只有20岁出头的周弟就干起了送“鸡毛信”的通讯员工作。
身为通讯员,除口头转述之外,周弟有时还需要传递纸质的情报。这样的情报通常被缝在鞋垫里,防止搜身时被查出。有时,要将外地的共产党员带到山上的据点,白天就把共产党员藏在自己家里,到了半夜再绕过哨卡悄悄领到山上去。“大路走不得,要走没人走过的荆棘路,一边用柴刀开路,一边前进。”张艮满说。
>>> 深夜做衣编鞋煮点心
“有时知道山上的据点缺粮食了,母亲周弟还会背着自己平时省下来的粮食给山上送过去;有时知道山上的同志没衣服没鞋子穿了,母亲也会在半夜偷偷为他们做衣服编鞋子。”张艮满说,家门经常会在深夜被敲响,自己每次都会被惊醒。“有时候是保长来检查,有时候是外地的共产党员来我家碰头。如果是共产党员,母亲还会给他们做吃的,比如番薯丝米饭等。”虽然没有与敌军正面对抗,但母亲当通讯员时,依旧危险重重。“通讯员的身份和帮助游击队在当时都是非常秘密的。如果被人知道,有人在为共产党做事,马上就被抓走枪毙了,邻里亲戚都要被连累。”张艮满说。
周弟利用自己是本地人的身份,在多年的通讯员工作中以优异的表现经受住了考验。让老人最有感触的是,在抗日战争中,自己幸运的活了下来,现在过上了好日子,而那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也是她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去年,周弟老人也因此荣获由国务院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周弟老人今年已经101岁了,当年抗日战争留下了严重的眼病,现在听力也不行了,但是在采访中,老人却表现出了坚毅和硬朗的性格。在这里,祝愿老人幸福地过好晚年生活。
文|图 记者 项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