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效率?
蔡思思: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使之会学、乐学
■见习记者 苏梦璐/文 特约记者 陈银贤/图
3月16日14时30分,鲍田中学九(2)班的社会与历史复习课开始了。据了解,该校社会与历史课程从本学期开始到5月份将完成中考考点基础第一轮复习,预计在5月份进入第二轮热点复习。
当天下午,历史与社会老师蔡思思以“史由证来,论从史出”为主题,给学生上了一节复习课。
课堂借助多媒体讲课,蔡思思通过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进入当天的复习主题“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学习研究历史的方法”。“‘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8个字中,请同学们思考下‘史’、‘论’、‘证’分别指什么?”蔡思思请举手的学生起来回答,课堂气氛由此也慢慢热烈了起来。“‘论’、‘史’、‘证’分别指‘史论’、‘史实’、‘史料’。‘史论’是从特定的‘史实’推导而出,这就是所谓的‘论从史出’;而‘史实’又来源于‘史料’,这就叫做‘史由证来’。这节课,我们需通过复习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并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随后,蔡思思直接点出了这节复习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
“今年,正值西安事变爆发80周年,要想了解这一历史真相,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和途径呢?”蔡思思指着 PPT提问。“可以查阅文献资料”、“考察西安事变遗址”、“观看有关西安事变的历史纪录片”……学生们纷纷举手,课堂气氛轻松热烈。
记者发现,蔡思思总是从不同史实中引出理论,引导学生对典型史实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使学生懂得理论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概括归纳能力。同时利用大量典型的史实来论证、解释理论,用史实批驳错误观点,以加深理解,让人信服。
蔡思思告诉记者,“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的特征之一。运用史料既可以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能力,启迪思维,同时,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上课时,通过提供史料,来印证或评价书本上的观点,不仅能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人格,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灌输了学习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该班学生戴俊皓说:“蔡老师的课总是会给我们很多独立思考的时间,思考问题的过程无形中让我记住了很多知识点,比死记硬背的要难忘得多。”
“复习的目的主要是查漏补缺,整合知识,提升能力。”蔡思思说,老师上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夯实基础,把不熟的记熟,把不懂的弄懂,把不会的练会。在课堂组织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整合教材内容,构建知识网络。在讲练环节,注重学法指导。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使之会学,乐学,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尽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或当前的社会热点,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探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除此之外,蔡思思认为,初三学生在复习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时,一定要围绕《考纲》,重点关注新增考点、有所变化的考点,同时还需关注社会现象、热点和焦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练习,查漏补缺,提高审题与答题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名师名片
蔡思思,鲍田中学老师,任教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课程,从教9年,先后获得“温州市第四届学科骨干教师”、“瑞安市教坛新秀”、“瑞安市优秀教师”、“学区先进个人”、“瑞安市第一届教坛新苗”等称号。2008年温州初中“农村教学规范达标活动”课堂教学评比荣获一等奖;2010年温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评选荣获三等奖;2012年塘下学区初中文科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考试中荣获一等奖;2012年瑞安市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比荣获一等奖;2012年瑞安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荣获一等奖;2012年温州市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比荣获一等奖;2012年温州市中小学教师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荣获二等奖;2014年度温州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一师一优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并多次承担市级公开课、讲座。
推荐书籍
推荐书籍:
给教师推荐的书籍和杂志: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全球通史》、《中国通史》、《平凡的世界》 。
给学生推荐的书籍:
《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鱼羊野史》。
(感谢特约记者陈银贤拍摄本期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