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修瓷器、发现瑕疵品的美……
倪显国:潜心收藏龙泉青瓷
■特约记者 戴振繁/文
记者 陈立波/图
倪显国是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的美术老师,也是一位青瓷收藏家,家中收藏了400多件从龙泉买过来的瓷器。他经常在家里点着浴霸灯观赏瓷器,看到凌晨三四点还舍不得睡觉。
藏品以小器为主
在倪显国的收藏柜里,记者看到一个个小巧的瓷器,有香炉、杯子、鸟食罐等。他的收藏以各种小器为主,不管是他买的第一件瓷器玉扳指,还是最贵的一件哥窑瓷杯,都是瓷器中的小件。很多瓷器底部刻着“卫武”两个字,“卫武是制作小器的大师,他做的杯子很有名。”倪显国说。
收藏柜里除了瓷器还有一些紫砂壶,倪显国收藏的杯子除了观赏外还用来喝茶,“别人都是先喝茶然后收藏杯子,我是先收藏杯子然后才喝茶。”倪显国说着拿出个瓷杯擦了擦,给记者倒了杯红茶。
买青瓷不惜血本
倪显国是龙泉的常客,2007年刚接触龙泉青瓷就对漂亮的瓷器着了迷。他买的第一件瓷器是一个玉扳指,花了200元,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才1000元。
此后他没事就跑去龙泉,一星期中有3天都是在龙泉,刚开始一件两件地买,后来一次买三四件。
2013年他和他的大学老师去龙泉,合伙包了一整窑卫武制作的瓷器,“一窑里面不论品相好的差的我们都包了,总共128件,6万元,还是打了折的,我们一人分了64件,每人花了3万元。”倪显国说起那次大手笔还很兴奋。
瓷器裂了自己修
倪显国的藏品中最贵的是一件1万多元的哥窑瓷杯,是叶氏哥窑传承人叶克伟的作品,杯子表面开片细碎,像一个个鱼子挤在一块,倪显国说这叫鱼子纹。
开片是哥窑青瓷的特点,瓷器刚出窑的时候,因为坯、釉膨胀系数不同而造成瓷器釉面开裂的现象。记者问开片的瓷器时间久了会不会真的裂开来,倪显国说不要用力掰它就不会裂。
倪显国拿出一个漏斗形的杯子,这个杯子因为不小心使开片的地方裂了,倪显国用一种焗钉工艺将裂的地方“缝”了起来。先在瓷器裂缝两旁用金刚钻钻两个洞,再把焗钉的脚敲进去,洞间距要比焗钉宽,这样钉子才能卡得紧。
但如果是摔成几片自己就没法修了。有一次倪显国的单肩包不小心滑到地上,里面一只1800元的杯子摔成了几片,得送到苏州利用金缮工艺进行修复,即用天然大漆将瓷器碎片黏合,表面再敷上金粉或者金箔。修这个杯子最终花了400元,后来倪显国都把包斜挎在身上。
人的审美有弹性
在倪显国的藏品中还有几件瑕疵品。有一个瓷杯的釉水并没有包裹住整个杯子,露出了里面的土坯,倪显国说这个现象叫缩釉。“这个杯子我买的时候花了1500元,虽然是个瑕疵品,但是它缩釉的地方很像古时候玉猪龙的形状,而且它的釉水韧、软,很有玉的质感。”倪显国说。
还有一个杯子,杯口上有点缩釉,黑身白底,从上往下看就像是黑夜中的一轮圆月,倪显国说买这个杯子的时候刚好是八月十五,杯子很应景,这个杯子花了2800元。
“人的审美是有弹性的,一味追求完美不现实,完美的东西容易失去,瑕疵也有瑕疵的美。”倪显国说。
哪些瓷器值得收藏
龙泉青瓷的制作分为手工制作和模具制作,手工作品的底部刻制作者的名字,模具作品则刻工作室的名字。比如陈卫武制作的,底部刻着“卫武”,叶克伟制作的,底部刻着“古儿”(克),“手工制作的贵,没名气的人做的都要几百元。而像张绍斌这样的大师,他制作的瓷器,一件能卖到上百万元。”倪显国说。
一般用模具制作的不大会升值,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有一次倪显国买了一批宋韵工作室出的模具杯,一个30元,这批杯子被他称为大路货,买来后他就把大部分都送人了,然而没过多久一个杯子升值至300元,原来工作室已经不做这个杯子了,这批已经成了绝版。
倪显国还有一个元代的青瓷烛台,摸上去手感还很好,烛台上写着“寿比南山”,“这个烛台本来应该有一对,单单一个并不值钱,如果再加上另一个‘福如东海’,那就有收藏价值了。”倪显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