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8版:人物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安人研发设计“歼-10”之翼
——访歼-10歼击机结构部件设计师李志刚
歼-7Ⅲ
歼-9(想象图)

    瑞安人研发设计“歼-10”之翼

    ——访歼-10歼击机结构部件设计师李志刚

    ■首席记者 缪星象

    3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科学研究员、歼-10歼击机总设计师宋文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6岁。连日来,歼-10歼击机的研发过程和背后默默奉献的设计团队,再起引起诸多媒体的关注,正是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才有了我国国防科技的飞速发展,战鹰翱翔,国泰民安。

    歼-10的研发团队中,原籍瑞安高楼的飞机设计师、自然科学研究员(教授)李志刚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幼年时他怀着飞行梦想,在清贫的环境中努力学习;工作后几经波折,先后参与过多款战机的设计,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航空部科技进步奖等诸多荣誉。日前,回乡探亲的李志刚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回忆求学岁月,畅谈航空人生,寄语青年奋发有为。

    [求学之路]

    家境贫寒学习优

    半夜挑柴贴家用

    李志刚原名李玉松,1942年年底出生于当时的瑞安高楼东梅乡大徐村。他家在徐家山岭脚,地处偏僻,家里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他排行最小。

    李志刚幼时,父亲常年卧病在床,全靠母亲务农为生,家中非常清贫。李志刚觉得,母亲对他最大的影响有两点:他遗传了母亲出色的记忆力;尽管家庭清贫,但母亲竭尽全力让子女们都能上学,还经常督促他努力学习,让他养成好习惯。

    李志刚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在东梅小学上学时,学校没有音乐老师,老师经常带他到别的学校去“听”音乐课,他听了几遍之后就能唱,回来后再教给全班同学。期末考试前一天,他睡觉前闭眼默念,能够把整本书全部课文都背出来。出色的记忆力让他学习成绩一直突出。

    当时生活困难,不少家庭为了多个劳动力,就让孩子们早早退学。李志刚读小学时,全家除了母亲种地收入外,就靠大哥李玉林一年100多公斤番薯丝的收入过生活,全家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白米饭。

    为了补贴家用,李志刚10来岁时,只要晚上天气好,月光明亮,他都会和二哥李玉灶、姐姐李玉香一起挑松枝换米。“走两三公里山路,哥哥姐姐挑八捆,我太小,只能挑两捆。一夜来回三四趟,大家加起来能赚2角多。到凌晨4时多才睡觉,早上还要去上学。”李志刚说,当时大家并不觉得苦,因为第二天家里就有米煮粥吃了。

    大门外看书忘了冷

    杂物间复习忘了饿

    1955年,李志刚考上碧山中学,每月一次到瑞安城关的大哥那里拿生活费。那时有两条路,从碧山到仙降再到马道,路途较近,但要坐两次渡船,来回渡船费一共1角2分。为了省钱,他都是徒步走,沿着飞云江从碧山、潘岱走到西门,冬天时江风吹着耳朵,疼得厉害。

    和那时的生活相比,读书真的不算辛苦。冬天的时候,他在家里看书,灶台边暖和一些,他想往那里挤。但是母亲怕他分心,让他到大门外读书。他读书读得认真,也就忘记冷了。当时在碧山中学,期末考试前可以自己找地方复习,有一次他偶然发现一个楼梯阁楼,那是清洁工堆放扫帚簸箕的地方。里面虽然杂乱,但是特别安静,而且又明亮又暖和,他待在那里看书看得入迷,直到天黑下来看不见字,才想起来午饭、晚饭都还没吃呢。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很低,我家跟别家不同的是,虽然条件困难,但父母还是竭尽全力让我们兄弟姐妹读书。”李志刚说,每次快要考试了,别的同学都害怕,他却很期盼,因为自己成绩优异,全家人都会很开心。

    [报国之心]

    小学老师一句话,一生与飞机结缘

    李志刚和飞机的缘分开始于老师的一句话。

    读小学三年级时,有一天语文老师突然对他说:“你成绩这么好,将来可以当飞机师啊!”那时他连飞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但想到能在天上飞,感觉非常兴奋,努力学习,盼着有这一天。

    读初二那年,瑞安地区招飞行员,他家庭成分好、视力好、学习好,顺利通过了第一轮筛选,可惜第二轮体检时他正好感冒,鼻子不通气,被刷了下来。

    “不能开飞机,我可以造飞机啊。”李志刚立下决心,1961年他从瑞安中学毕业,考上了南京航空学院(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系飞机设计专业,从此与飞机结下不解之缘。

    毕业后曾种地一年,重返岗位设计尾翼

    上世纪60年代,我国还不具备自主研发高性能飞机的能力,基本上是仿制前苏联的飞机。和很多心怀报国热情的青年一样,李志刚在大学里努力学习,希望能早日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为祖国设计出先进的飞机。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位于四川安县的某研究所,作为一名见习生参与当时的风洞实验设备的研制,重点参与研制采集飞机模型实验数据的关键设备——气动力天平。

    那时候我国军工科研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急需高技术人才,但由于当时特殊政治环境的影响,设计工作很难展开。之后李志刚和同届同学们一起被调往山东某部队体验生活,种地挑水整整一年。直到1969年后,他先后调到湖北荆门三机部某研究所、成都航空部某研究所工作,真正开始了航空报国之路,先后参与了“水轰”5、歼-7Ⅲ等设计工作,主要负责水平尾翼设计。

    十余年倾力研发歼-9,项目终止积累大量经验

    很多人熟悉歼-10歼击机,但并不知道之前我国还曾有一项歼-9歼击机的研制工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等国航空技术发展迅速,为了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启动了歼-9项目的研发。

    从当时我国实际研发水平来看,歼-9的技术要求非常超前,要求时速达到2.6倍音速,甚至比现在的歼-10还要快。1970年,李志刚参与了歼-9歼击机的研究工作。该型歼击机采用独特的鸭式气动布局,这种布局适合于超音速空战,没有水平尾翼,而是在机身前部布置一对三角形鸭翼。这对鸭翼对飞机性能至关重要,李志刚就负责鸭翼的设计工作。

    面对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现状,李志刚和设计团队的同事们从零开始,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从材料性能到结构受力形式进行了反复试验,整个过程长达10余年。

    1984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歼-9多项指标和实际作战需要差别较大,国家终止了该项目。但李志刚心中并没有太多遗憾,因为这10余年的研发过程中,他和同事做了大量的材料研究、结构试验,获得了很多关键数据,这些技术储备对未来航空工业的发展都很有益处。

    果然,在歼-9项目下马后不久,国家启动了歼-10歼击机设计研发工作。歼-10采取的也是鸭式气动布局,李志刚成为设计前置鸭翼的专业组组长,十余年积累的技术派上了大用场。

    设计歼-10关键部件,反复试验打造“猛龙”之翼

    本世纪初,当外号“猛龙”的歼-10歼击机正式装备部队时,中国先进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令全世界震惊。

    “结合研发歼-9的试验成果,为满足歼-10的性能要求,在设计中大量采用先进复合材料。”李志刚说,歼-10的鸭翼是可动的,对飞行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设计要保证飞机在飞行中可以灵活操控,还要对抗各种极端环境。设计过程中,全体成员一丝不苟,从材料的基本性能数据到零件、组合件直至全尺寸模拟件的受力特性、振动特性都要进行反复对比试验,还要考虑在不同温度、压力、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强度、变形……每一个数据都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

    “一款新型飞机的研发过程,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在歼-10试制的全过程没有出现任何重大事故,这在世界飞机发展史上都是少见的。有人戏称是歼-10的运气好,其实业内人士都明白,如果没有技术的积累和全体研制人员极其严谨的工作作风,哪有歼-10飞机的‘运气’?”李志刚说。

    最让李志刚印象深刻的是雷击试验,当一道道闪电击打在鸭翼上时,极其壮观的景像使他们既紧张又兴奋,他们迅速收集数据,测量结构材料的变化,经过反复试验改进,最终打造出了不惧雷霆、符合全天候作战需要的“猛龙之翼”。

    28年换得“猛龙”翱翔,至67岁才功成身退

    1998年3月23日,歼-10歼击机首飞,李志刚和其他设计师一起在现场观摩。从设计歼-9算起,李志刚已经在鸭翼设计方面投入了28年的青春。当飞机平稳着陆、试飞员满意下机的时候,李志刚兴奋之中带着一丝平静,因为他对自己的设计充满了信心。同年6月,李志刚荣获歼-10型飞机首飞二等功。

    “国家强大,大家都高兴,遥想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由于没有制空权,我们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如今,我们的技术虽然不能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我们有了一流的军事科技实力,保家卫国绝对有信心。”他说。

    此后,李志刚还参与了中国和巴基斯坦联合研发的“枭龙”战斗机设计工作,2003年退休之后继续发挥余热。直到2009年,67岁的他功成身退。在漫长的航空报国之路上,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一次,航空部科技进步奖一等一次、二等二次,记航空部二等功一次,先后获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自然科学研究员(教授)等职称并被聘为相应职务。

    [寄语瑞安青年]

    难忘生养我的地方

    希望年轻人奋发有为

    “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感情当然非常深厚。”回想自己的求学之路,李志刚对家人充满了感激,对瑞安充满怀念。参加工作之后,由于保密要求,他不能经常回瑞安,如今功成身退,他希望把更多的时间留在亲人们身边。

    现在李志刚基本上隔年回瑞安一趟,爬爬万松山,逛逛虹桥路,对于家乡这几十年的发展他非常感慨。前几天侄子李建兴带他去参观瑞安城市规划展览馆,李志刚对家乡未来的发展更是充满了信心。

    他说,一个国家要强大,要靠全体人民的努力;一个人要想干出点事业来,一定要有敬业精神。不管做什么工作,手头的事情一定要做好,这是成功最起码的条件。

    “对我们科研工作者来说,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可能你从事的工作不是当前的热点,没有太多人关注,但只要你干的工作对国家对民族有益,你就要坚持并努力干下去,总有一天会获得成功。”李志刚说,现在瑞安的经济条件这么好,年轻人的学习环境更是他当年无法相比的,希望瑞安青年一代能够奋发有为、爱国敬业,追求人生理想,为国家富强奉献力量。

    [延伸阅读]

    李志刚参与设计过的战机

    歼-10歼击机:

    这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中国中航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自主研制的单座、单发、第三代战斗机。该机采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和鸭式气动布局,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中优势战斗机。2004年开始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目前是我国空军主力。

    “枭龙”(FC-1)战斗机: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与巴基斯坦共同投资研制的全天候、单发、单座、多用途轻型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服役的使用DSI进气道的第三代战斗机。该机首飞后,中方正式命名为“枭龙”/FC-1,巴方命名为“Thunder”/JF-17。

    歼-7歼击机:

    20世纪60年代我国制造的单座、单发、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该机源自前苏联米格-21型,是我国研发的第一种两倍音速喷气战斗机,曾大量装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该机具有速度快、轻小灵活、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维护简单等优点。后来我国发展出多种改进型号,歼-7Ⅲ是其中一种。

    歼-9歼击机(项目已终止):

    这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战斗机设计方案,采用鸭式气动布局。20世纪80年代初,歼-9项目全部终止,但其研发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经验和宝贵数据,为研发歼-8Ⅱ和歼-10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水轰”-5:

    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型水上反潜轰炸机,用于中近海域侦察、巡逻警戒、搜索反潜等任务,也可监视和攻击水面舰艇,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上飞机之一,具有大航程、超低空、全天候、大载荷等特点,也可用于警戒巡逻、海洋监测、森林灭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有话说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财富榜
   第00006版:最新闻
   第00007版:今日莘塍
   第00008版:人物志
   第00010版:财富榜
   第00011版:云江廉潮
   第00012版:聚焦点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家周刊
   第00015版:家周刊
瑞安人研发设计“歼-10”之翼
瑞安日报 人物志 00008 瑞安人研发设计“歼-10”之翼 2016-3-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