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超市看电影聚餐,手机一刷,搞定!
出门可以忘带钱包,但一定不能忘带手机
■记者 孙文静
“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是千万不能不带手机。”多年前,这句话或许还只是一句玩笑,但是今天,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移动支付应用的快速兴起,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无论是在商场、超市、餐厅、药店还是公共交通工具上,只需一部手机就可完成支付,付款找零以及装着现金和银行卡的钱包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出门可以忘带钱包,但一定不能忘带手机。
水果摊上挂“支付宝/微信支付”牌子
足不出户就能缴水电费,拿着手机在网上购物,出门打车用出行软件,买东西付款只需打开手机扫一扫,朋友聚餐手机微信AA付,就连在路边水果摊买个苹果,也都可以用手机付款……越来越多的人在付款时都已经习惯问一句:能刷支付宝、微信么?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消费行为中现金的使用比例正在逐步减少。
记者在马鞍山路多家水果摊看到,摊位上挂着“可支付宝/微信付款”牌子。据摊贩介绍,去年年底开始支持手机支付,现在每天都有人刷手机付钱,年轻人居多,不用找零,方便快捷。
欧女士和同事每到中午饭点都在外就餐,以前一群同事吃完饭后,现场各人掏钱包,AA制凑了一顿饭钱,经常遭到服务员异样的眼光。而现在,只要一人用手机支付完毕,其他人会第一时间发送微信红包,无需凑零钱,还免去了尴尬。
现金支付无优惠,用手机支付经常会捡到大便宜。市民张先生家楼下的便利店经常有手机支付的优惠活动,一次,他使用微信钱包支付一件8元商品,没想到扫码时优惠了5元,这改变了他固定的支付思维。那次之后,他但凡买东西都问能不能手机支付。“哪怕每次只能优惠几毛、几块钱,积少成多,一年下来也可以多买几包烟了。”他说。
出差丢了钱包,
手机“搞定”住宾馆、吃饭、买车票
林女士的每一天,都和移动支付密切相关。早上到楼下的便利店买包子和牛奶,可以刷手机;出门打车用打车软件可以刷手机;中午在单位叫外卖,用手机上的优惠券支付,有时候还可以吃到半价午餐;偶尔买菜也可以在网上菜场搞定;晚上和朋友出去聚餐或看电影,自然也是刷手机,不但免去了现金找零的麻烦,而且刷手机还有各种优惠,方便快捷还省钱,何乐而不为?
“现在每个月我用现金的几率大大减少了,钱包里的500元现金可以用上一个月。” 林女士笑嘻嘻地说,“我的钱包都快‘下岗’了。”
像林女士一样,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现在只要带上手机,没带现金也无妨。
上周,王先生在杭州出差时遗失了钱包,口袋里只剩下没有放进钱包的50元现金。但是他在杭州的两天,却没有向朋友借钱,住宾馆、吃饭、打车、订车票,全都靠手机上的支付应用搞定。手机里的移动支付应用,确实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在地享受到了方便。
[相关链接]
移动支付多加 “安全锁”
金融支付方式正经历由“刷卡”向“刷手机”的转变。但是,也有一些市民对移动支付的安全表示了担忧和顾虑。银行卡和支付宝绑定在一起,万一手机丢了或者是被有心之人用了,损失可就大了。手机安全不容忽视,消费者必须关注手机安全,保护好自身的账户信息,在手机支付过程中多加几道“安全锁”。
双重身份验证:双重身份验证的好处在于,即便用户登录了手机支付应用,输入密码后,仍需输入验证码才能完成支付。也就是说,如果有人知道你的支付账户和密码,希望通过网页进行支付,没有验证码依然是无法实现的;而即便手机被盗,小偷基本上也不会知道你的密码,所以无从下手。
加强设备本身安全性:如果你的手机内置指纹传感器、同时支付应用又支持指纹验证的话,那么一定要开启这项功能;如果不支持,最起码要设置一个额外的锁屏密码。
使用信用卡而非借记卡:如果使用手机支付应用购物,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将信用卡绑定到支付应用中,而非借记卡。主要原因在于,一般银行的信用卡都拥有补偿条例,比如用户遭到盗刷时可补偿一定金额,但借记卡往往没有。
设置账户更改警报:通常来说,支付服务都拥有一些账户改变警告的通知设定,比如改变密码、支付行为、绑定手机终端等等,将这些服务都开启,有助于我们即时了解支付账户的变化。同理,信用卡也广泛支持消费短信、微信提醒服务。
确定转账人信息:这个部分其实不仅仅适用于手机支付,任何线上、线下的转账,都应该首选确定好转账人的信息。不要轻信一些所谓“房东”、“好友”,一定要在充分确认对方身份时,再进行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