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源远征高丽殉国 水心智守建康大捷
叶氏在瑞安历史上的文韬武略
■金锦潘 文/图
瑞安叶氏最早源于南北朝陈宣帝时的左承相叶格心,陈亡后弃官迁居瑞安,其子叶公圭为瑞安有史以来科举入仕第一人,其孙叶一源随唐太宗远征高丽,单骑闯关以身殉国。继之有叶适异峰突起,榜眼及第,官至兵部侍郎,其人文韬武略,临危受命智守建康大败金兵,后隐居温州水心集大成于永嘉学派。后世有叶璜溪出奇制胜石浦擒海盗,叶秀标软法拳技名闻浙南。
一源单骑闯关高丽殉国
说起瑞安叶氏,最早的要追溯到隋朝。据记载,瑞安有史以来第一位科举入仕的为叶公圭,在隋大业(606—618)间“举明经第,官至参知政事,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叶公圭之父叶格心,原籍括州松阳,为南北朝陈宣帝(659—582)时左承相,宣帝配以季女,陈亡后弃官,迁居瑞安城东定居。可见,叶氏曾经是瑞安最早的名门望族之一,而真正名垂青史的则是叶公圭次子、唐朝征东名将叶一源。
叶一源(598—648),字九江。“幼有志操,能诗书画、刀骑射,不为子弟华靡遨放,事侍父宦广南。”因其父叶公圭入仕后,以谏忤旨,被谪贬至广南。青年叶一源随父从瑞安迁居广南后,据叶适《忠烈武义侯庙记》载,他至少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其时隋朝将毁,唐公李渊已克长安,叶一源以为真主,遂募兵千余人投奔太原。李渊见之大喜,并委以重任,让他掌管军中机密。不久,李渊登基,作为唐朝的开国功勋之一,叶一源官授福建道节度使。其为官的作为,叶适用了十二个字“除去烦弊,俭出薄入,境内大治”。
另一件事发生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檄令其随副总管薛万彻同往,然而却遭遇高丽顽强抵抗,万彻与薛仁贵齐出奋击,整日不能攻克,眼见唐太宗忧形于色,叶一源慨然说:“主忧臣辱,幸生可乎?”遂奋不顾身,单骑冲入敌阵,所向风靡,杀敌20余人,不幸身中乱箭,驰归而卒。
唐太宗惊悉叶一源奋勇杀敌为国殉难,特停食哀悼,并下诏在其住地立祠祭祀,谥武义侯,至天后(武则天)朝又加封忠烈。据清《乾隆瑞安县志》记载,南宋庙宇重修时,周湖曾建有忠烈庙,叶氏后人叶适追怀先烈撰《忠烈武义侯庙记》,宋儒陈傅良为之丹书,勒碑以记。据市玉海研究会会长何光明先生介绍,他曾到周湖寻访忠烈庙所在,憾已无存。
憾已无存的还有叶一源的家族和后裔,至今在瑞安没有发现其延续的香火,想必是其父叶公圭谪居广南时举家迁移了。
水心文韬武略建康抗金
现在,瑞安叶氏一脉能追溯到的限于宋朝,最早的源于叶适(1150—1220,字正则,号水心,谥文定)祖父叶振端。从叶适次子叶宷撰写的《叶文定公墓碑记》“祖振端公,瑞安邑庠廪”看来,至少叶适的祖父已定居瑞安。
就像唐忠烈侯叶一源出生于瑞安一样,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未来的兵部侍郎、划时代的经济思想家叶适出生于瑞安城南望江桥一带。后来他在《水心文集》中写道:“叶氏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匮三世矣。”出生于三世贫穷家庭的叶适,其少年与瑞安的关联,我们仅能从其撰写的《林正仲墓志铭》“余为儿,嬉同县林元章家。”寻到一点踪迹。据孙衣言考证,叶适的家就住在林元章城南望江桥家附近。但因为穷,只租住别人的房屋,东迁西搬,共迁居21次之多,比之孟母三迁尤过之而无不及,或者正因此奠定了他文韬武略的伟大一生。
叶适13岁时随父迁居温州。宋淳熙五年(1178),叶适参加进士试,“为文藻思英发”,高中榜眼(第二名),官授平江节度推官。《宋史》卷434《儒林四·叶适传》不惜用4000字的浓墨重彩详细记载了他的宦海沉浮和建功立业。其中包括“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承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宋绍熙五年(1194),太上皇孝宗驾崩,光宗因疾不理丧事,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南宋朝廷面临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关键时刻,叶适找到同乡蔡必胜商议,让握有兵权的韩侘胄说服他的姨妈吴太皇太后,逼光宗退位,拥其子嘉王赵扩为帝,即宁宗。宫廷政变成功,赏功叶适,他推辞说:“国危效忠,职也。适何功之有!”
叶适以文名噪朝野,却胸怀“恢复中原”壮志,官至兵部侍郎,主张“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战”未被采纳,韩侘胄急进出击伐金,宋军全线溃败,57岁的叶适临危受命,带病赴任建康(今南京)知府兼沿江制置使。其时,金兵分九路南下,攻合肥、和州、六合,围楚州,屯兵10万于定山,直逼建康,朝野惊恐。“人心一摇,不可复制”,儒将叶适大胆采用了门生腾宬的建议,募集地方精壮青年和军中勇士200多人组成敢死队,暗渡长江,趁金兵酣睡之际,突然杀入,并将追兵引向弓箭手守候的芦苇荡,“蔽茅苇中射之,应弦而倒,矢尽,挥刀以前,金人皆错愕不进。”劫寨奇袭得胜,叶适又命石跋、定山的守军如法炮制,“所向皆捷,金自滁州循去。”这是宋开禧北伐中击退金兵取得的唯一胜利,时人赞他“守住建康之功几可与虞允文在采石矶战败金主完颜亮相比”。
此后不久,叶适因与韩侘胄关联被罢官,隐居温州水心,潜心事功研究,成为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
阳春避闽寇乱复迁故土
据《瑞安县志·氏族门》载:有公阳乡之旁坑、中坑,先人仁捷,初于唐时自处州松阳迁居,及汀董乡之小典下、前里之前薛等为松阳派;又有洛莘之直洛、鲍田之叶宅、瑶庄之西屋、双江之埭头诸支皆为龙泉派。由此可见,瑞安叶氏分别迁自松阳和龙泉,前者如叶一源,后者如叶适。
2001年6月,莘塍直洛聚居的叶氏后裔在塘河上建起了叶适纪念馆。据现任馆长叶文清介绍,直洛现有约1500多户近万人叶姓后裔,均为叶适次子叶宷之后。
据直洛《叶氏宗谱》署名“孙景尧书”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最早一次《叶氏重修宗谱序》记载,叶宷生子正翁,正翁生绪,绪生志甫,志甫生第三子名杲,“授侍郎,因方寇(方腊)骚扰,转迁于吾邑渭石而居。”
事隔366年之后,署名为“九世孙勋坦”撰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的《谱系源流纪略》则称:“始迁祖阳春公者,一云来自邵武赤岸,一云徙自龙泉松阳,又云自青田而至,又云先徙本邑郭公垟分派于此,所传不一,皆未可以为实据。”此公相当谨慎道:“与其攀附而涉于谬论,何如缺疑而期于有待。”而对于始迁祖叶阳春,则记载比较翔实。称其“博览群书,气势宏远,善筹书工文词,绰有文定(叶适)家风。元季遭乱,遂不求仕进,枝栖于我瑞安城(另据撰为清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的《洛川叶氏宗谱序》称‘元季间逸士阳春公避闽乱三迁而至于此’。)”可见,还是比较认定为叶适之后,与《瑞安县志·氏族门》所载“水心先生之后人名阳春者,因元季寇乱,不求仕进,复迁先祖故邑之洛川。”如出一辙。
鲍田鲍五村亦聚居有众多叶姓,原名为叶宅,据其21世孙叶岩松介绍,现有约800多户、3700多人叶氏后裔。据其《叶氏宗谱》刊录一篇《访求始祖真迹序》记载,因“乾隆年间吾族三房天五公累遭命案,将旧谱携带玉环而居”后二百余年影迹俱无,以至源头无考。后经多次出访玉环、福建等地考查,终于探明鲍田叶氏始迁祖名“日隆,由闽福清县孝义乡即今港头镇后叶村,于元末客徙玉环旋迁瑞邑鲍田”,与乐清地团?的叶氏始迁祖叶日炫系同胞兄弟。
璜溪出奇制胜石浦捉盗
直洛《谱系源流纪略》还记载了逸士叶阳春从瑞安城迁居直洛的缘由,以及家族更业的变故。一日,此公闲步城东十里,驻足官塘大河东岸,望见南北孔道水陆俱通,郡邑地虽连海,滨内有陡闸障浊流,以界清流,足资灌溉。遇见河西居有阮姓一族,苦无桥梁,往来皆渡水,经此落去,故名为“阮落桥”。因心喜其地,就“诛茅竹架挈子孙而居”于此后,寻访到山根仙源之水自西并流直奔河东入口,就改名为直落,别其号曰“洛川”。在环水一带,聚族而居。后来,人丁渐多,为其子孙谋生计,在海边划出二滩,以煮海晒盐为业。然而,到了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此叶氏坤房廷全廷本廷啟三公,以砂石掺盐获罪,配充陕西宁夏卫军,在其家者,就更业务农,从此安居乐业,子孙绵延。
其《叶氏宗谱》刊有一篇《璜溪叶公行状》,记载其后裔叶璜溪在石浦出奇制胜、智勇擒海盗的英勇事迹。据说此公“幼聪颖,弱冠能文,酷嗜孙吴兵法。”19岁弃文就武,被镇守福建汀州的外舅李元招为效用,23岁效用期满被保授镇海关把总。时石浦有海盗名庄通,盘踞金钗门(江中两岩对峙如金钗得名)持强负固劫夺往来官商船只,居民不胜其扰。此门仅容一舟通行,险恶异常,每逢潮涨船始可出入,潮落则进退维谷。因此,官军每次攻敌,必等潮涨进兵,故连年不获胜仗,朝廷便把石浦都司周士发革职留任,着其戴罪立功。正徘徨无计焦急万分时,熟稔地形与兵法的叶璜溪挺身而出,上书愿奋勇与海寇一战,并立下军令状,败则徇军法。最终得到允许后,“即挑选知兵老将十八名同官军下船”,为免覆前车之鉴,出奇计下令:潮平进剿,潮退各扼守门户,有进无退。到战时潮退,各兵踊跃争先杀敌,连获寇船数十只,众贼弃船而逃。叶璜溪作为此战的最高指挥“奋勇追之,足陷淖拔去靴,一靴一跣手持大刀与贼鏖战。”及至直捣巢穴,捕获巨魁数十人。贼首庄通仰天叹曰:“使叶某长镇此,吾辈无出头矣!”遂率众叩首请降。此役之功,周士发擢升为舟山总兵,叶璜溪补授石浦都司,自此石浦一带商民乐业,更无寇警。后叶都司调任宁波府,“邑人思其遗爱,肖像立庙祀之,每年六月六日迎会以报公德,至今不废。”
《瑞安市志》还载有直洛叶氏后裔叶秀标(1808—1875),内家拳高手,以软法拳技著称于浙南。相传此公曾得宋朝张三丰传人明朝张松溪之余绪,其人甚重武德,嘱众弟子必须三诫:犯而勿较,得而勿矜,勿轻于传授。直洛《叶氏宗谱》上刊录有其《拳法金口诀》四章。
[相关链接]
叶姓源头众多,其中之一源于芈姓,出自颛顼后裔叶公,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楚昭王芈轸(熊壬)十八年(公元前498年),沈尹戌在率军与吴国军队作战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旧城),史称叶公,字子高。在宋版《百家姓》中,叶姓排在第257位;2010年,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叶姓总人口位列中国第49位。据我市2012年7月常住人口统计,有叶姓29941人,排第1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