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昌朝:甘为两岸交流做贡献
■记者 黄国夫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的诗《乡愁》道出台湾游子对祖国的深深思念。
塘下现有台胞800多户,在台人员3500多人。虽然隔着一道海峡,但他们的心一直记挂着故乡。祖籍塘下场桥的戴昌朝就是其中一位。
第一次偷偷回大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被日本占领了50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中国版图。
当时,戴昌朝的父亲被国民政府派往台湾,主要处理交接事宜以及测量台湾地形,并留在台湾。
戴昌朝生在台湾、长在台湾,有关大陆的情况是从父母嘴里得知的。
戴昌朝学习成绩优异,长大后成为公职人员,一直想去海峡对岸看看。
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峡两岸交流限制慢慢松动。有一次,戴昌朝接待了一位来台湾处理事务的德国人。德国人提出去大陆看看,戴昌朝趁机踏上大陆的土地。
“那时台湾禁止公职人员去大陆,我回台湾后还被罚抄了好几遍‘三民主义’。”戴昌朝笑着说。
不过第一次大陆之行让他印象深刻。“那时大陆刚改革开放,社会还没有大发展。踏上大陆的土地,了却30来年的心愿,心里说不出的开心。”想起当时的情景,戴昌朝依然兴奋不已。
一家团聚喜极而泣
戴昌朝父母去台湾时,把女儿留在大陆。每每想起女儿,父母总是默默流泪。戴昌朝一直想去大陆,看看那个未曾谋面的姐姐。
1985年,戴昌朝请了一次长假,瞒着周围的朋友,以个人名义独自悄悄回到故乡塘下。
那时交通不发达,从上海坐船,辗转到塘下,用时一天一夜。到塘下后坐三轮车,才辗转来到姐姐所在的罗凤银岙村。
戴昌朝说,虽然姐姐与台湾的家人有书信来往,但从来没有寄过照片,“说来很奇怪,在罗凤集市上,一位妇女从我身边走过。我匆匆一瞥,心里觉得那个人就是我姐姐。”
戴昌朝找到姐姐家,得知她刚出去了。等了一个下午,姐姐终于回来,果然就是集市上见到的那个人。
虽然姐弟俩从来没有见过面,但血浓于水。当晚,他们聊到很晚,戴昌朝答应带姐姐去台湾见父母。
第二年,戴昌朝瞒住父母,再次偷偷回到大陆。他要给父母一个惊喜——带姐姐去台湾。
“当姐姐来到台湾见到父母,三人抱头痛哭,那场景太感人了。30多年没见面,如今一家人团聚,那是幸福的泪水啊。”至今,戴昌朝依然清晰地记得,胃口不好的父母平时吃不完一碗饭,但是那天两人足足吃了两大碗。
为两岸交流做贡献
戴昌朝在台湾出生、成长,儿时很少用瑞安方言与父母交流,但他依然能讲一口流利的瑞安方言。
“我的瑞安方言是从瑞安鼓词中学来的。”他说,第一次听到瑞安鼓词时就被家乡的方言吸引了,于是买了磁带,有空就拿出来听听,很快学会了瑞安方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戴昌朝来大陆的次数越来越多,更深刻地感受祖国的进步,体会塘下的点滴变化。
他说,第一次到塘下,泥路坑坑洼洼,坐在三轮车上屁股都被颠痛了,村里很多民房破旧,总体来说,村民生活条件艰苦。
“现在,塘下到处是高楼大厦,道路通畅,去台湾也很方便。中午可以在台北吃午饭,晚上就可以在温州吃海鲜了。”戴昌朝说。
2000年,51岁的戴昌朝提前退休,创办了国际翔鹤旅行社有限公司,致力于推进海峡两岸交流。同时,他还是台北温州同乡会总干事,经常带温籍台胞回故乡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