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2版:云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比户书声”和吟诵

    “比户书声”和吟诵

    ■姜嘉鏕

    日前,受邀参加世界瑞安人大会,无比欣喜,乡情、乡音漫上心头。那天下午在宣传文化座谈会上,按捺不住激动心情,我抢先就非物质文化传承——吟诵问题作了发言。

    瑞安这座文化小城,历代名人迭出,文化氛围鼎盛,数以“比户书声”美誉。所谓“比户书声”,就是挨家挨户都发出读书的声音。这就叫朗读,简而言之就是“吟诵”。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记得新中国成立前,读小学一年级时,长我四五岁的胞兄已读毕业班,语文老师正教他们《木兰辞》。那种朗读方式就叫“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问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读来上口,那节奏美、音韵美,声声入耳,我当即就会背诵,至今记得。

    久而久之,出于对吟诵的爱好,就向瑞安场桥的游任逵先生、上海籍的翁达藻先生、平阳籍的王阜彤先生学会多首唐诗宋词的吟诵。十几年前,原温州市教师进修学院的领导蔡树庭先生(已故)向诸多乡贤收录诗词歌赋的吟诵,并制成磁带,分送吟诵同好,我有幸也得到一盘,作为吟诵至宝珍藏。数年之后,吟诵之风鹊起,我迅速找出蔡先生所赠磁带,插入收录机里,一摁播放键,吟诵之声竟荡然全消,令人痛惜不已。

    2012年2月1日下午,两位来自北京中华吟诵学会的副秘书长朱立侠和办公室主任赵志军,在吟诵同仁引领下光临寒舍,全程收录我的古诗词方言吟诵。而后徐素荣、陈胜武和叶金欣(已故)诸位吟诵同好前来切磋,交流技艺,使我重拾50年前对方言吟诵的兴趣。一年多前,温州市吟诵学会成立了,广泛开展活动,从中小学生到大学生,从少年儿童到古稀老人,吟诵吟唱蔚然成风。

    我觉得,故乡小城应重焕吟诵生机。瑞安方言保存着丰富的古音韵,读来朗朗上口,其音韵美,节奏美而动听,百读不厌,记忆深刻。如果这项工作从小学生做起,其效果更为乐观。小学生心灵纯净,热情好学,模仿性强,按老祖宗吟诵方式一招一式教他们,一定会别开生面,水到渠成。

    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创新。最近从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则视频《鼓词与摇滚》,舞台正中偏右站着一位身穿旗袍的端庄女词人,舞台偏左前后站着数位身背电子的青年伴奏者,当女词人以正宗鼓词旋律唱响“燕儿,燕儿,飞过殿儿,殿门关,飞过山,山也平,地也平,飞过山下打虎林。虎林打到鲤鱼滩,鲤鱼娶亲,蛤蟆拜经,田鸡送人情,姜太公公做媒人”。紧接着,电子琴和牛筋琴一起伴奏。女词人转唱“娒娒你真好,半夜爬起割晚稻”。青年伴奏者停住音乐,以极快速度唱快板“晚稻未开花,我爱吃黄瓜,黄瓜味太淡,我爱吃橄榄,橄榄太清味,我爱吃甘蔗,甘蔗都是渣(意节),我爱吃金杏(石榴),金杏满肚子,我爱吃素柿,素柿都是娘儿(核儿),交给吃谷将儿(麻雀)……”顿时闹翻整个舞台,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吟诵也是如此。在传承过程中,一边要一丝不苟掌握吟诵调式,一边也要不断创新。我在学习过程中,觉得老先生们吟的颇为单调,缺少一定的音乐性。譬如我师承游任逵先生的《西湖曲》,这是一首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是中国文学史上反映爱情题材的扛鼎之作。作品高潮就在结尾“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我在吟诵时稍作处理,恰如其分地把少女思念情郎托梦到西洲的恋情表达出来。不过吟诵要保持原汁原味,不能随心所欲另起炉灶,否则就会变成古典诗词歌曲了。

    吟诵是非遗文化的瑰宝,只要我们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形成浓烈的社会氛围,我相信,在我们这座文风鼎盛的小城将成为全国推广吟诵的标杆城市,比户书声不绝于耳,代代人才辈出,久传不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有话说
   第00004版:在现场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百姓事
   第00007版:今日塘下
   第00008版:今日塘下·塘河风
   第00009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第00010版:今日塘下·塘河风
   第00011版:财富榜
   第00012版:云江潮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金周刊
   第00015版:金周刊
   第00016版:金周刊
春风催笑
杜鹃花
硬汉的驿站
“比户书声”和吟诵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12 “比户书声”和吟诵 2016-4-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