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刊缘
■李浙平
前些时候,瑞报悦映沙龙同道发起“五四”青年节活动,我不假思索地报名要参加。临近“五四”前,孙编托我写一幅“致青春”的字,我答应了。因这一句应诺,我翻出一个旧文件袋,那里面装的都是我在原物资局工作期间所写的稿子,是物资局被裁撤时留下的一点纪念。稿子已泛黄,手写字迹却还算清晰。在这一叠手稿中,有7本铅字打印的《物资青年》,日期显示为1988年至1992年。我陷入沉思,脑子里反复摇曳着“团员……团缘”的字眼。
我24岁才加入共青团,许多同龄人都已是党员了。但没过几年,我便担任团总支副书记。一年后,我又代为主持团总支部工作(因时任总支书记的陈志坚在桂峰扶贫)。从那时开始,直到最后卸任团委书记一职,在团岗位上竟干了10余年。所谓“十载耕耘春烂漫,一片丹心迎朝阳”,在那段工作期间,带给我的是锻炼的收获与奉献的快乐。
当时物资局团委,由8个团支部组成,团员总数有百十来人。要做好共青团工作,可谓千头万绪。由于团委成员团结,各项工作开展得到局党委肯定与支持。一个基层团委,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有专项活动经费、有自办团刊、有定期组织活动,这在当时的团系统中属于比较突出的。而留给我记忆最为亲切的,是和大家一起创办《物资青年》。
在《物资青年》创刊号的《卷首语》中,我这样写道:“到了收获的季节,当你拿着这本薄薄的团刊翻看时,我们感到一份欣慰。同时,我们的心中涌起无限的思绪……《物资青年》旨在为本系统青年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的园地,尽管现在这片园地上还只掘出一条起跑线,但我们相信,这条起跑线会很快发展成一条路,一条通向青年心的世界的路……尽管这还是一朵不起眼的小花,或许是草,但它赖以生存的土地,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工作的地方。”如今看这段文字,依然觉得给力。
我与《物资青年》的缘,不仅在于我是审编者、撰稿人,还是它的封面设计者、题字人。考虑节约经费,前三期的《物资青年》封面都由我绘画而成,然后复印。所画图画内容分别是“向太阳”、“蒲公英”、“奔跑吧”。三期团刊出来后,局领导建议统一封面格式,经费由局里出。从第四期开始,《物资青年》有了胶印封面,代表物资系统的“WZ”字母被大大地印在红、蓝、白相间的封面上。
《物资青年》成为团员的思想交流园地,稿源不断,内容用当代词汇说:很正能量。有些文章,今天读来,还很有意义。如余朝福的《现代青年的意识与团的工作》、金小莲的《作别逝去的等待》、王海洁的《认识自己》、陈雄的《反思和探索》、林建灿的《扶贫一年胜读十年书》、林孝树的《引进竞争机制,改革用工制度》和本人的《谈自我实现》等。
当我再次翻看《物资青年》目录,跃入眼帘的姓名很熟悉,他们都是当年为《物资青年》投稿的团员,我不厌其烦将这些名字罗列出来,为的是忆念一起激情工作岁月的美好:余朝福、金小莲、王海洁、卢宇红、林柳风、俞枫、陈志坚、赵小燕、陈雄、林孝树、黄文东、陈再泉、缪春华、李良骥、黄丽娟、林建灿、石林。因部分刊物遗失了,有些投稿人想不起来了。物资局裁撤后,与许多昔日同仁少了联系,不知近况,但我祝福他们。
又到“五四”青年节,作为一名老团干,我写下这些点滴回忆,不只为了怀念,更希望自己的心依然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