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圈子
■林 李
把碗倒扣桌上,拿笔循着碗的边沿画上一圈,线外面是圈外,线里面就是圈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已划定,开始圈同类人了。往往是群主邀请某人加入群聊。
在各种欢迎仪式后,便进入圈中了。从去年开始,我又开始舞弄笔墨,也就是这样被圈入一个圈中。据我观察,这个叫“瑞报悦映沙龙”的圈子,是报社副刊通讯员的圈,里面尽是笔头厉害的人物,大都是些我多年阅读日报副刊版面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碗可大可小,圈亦有大亦有小。购物圈那是越大越好,你身边有朋友是微商的开店的,刚好她又是个野心勃勃欲做大手中事业的,你会被请君入“圈”,每天海量聊天信息,让手机冒上死机之危险,连人也要生出许多逃离之心。看看我们这圈,太小。一年时间才发展到70多人,十天半个月的疏疏地圈来了人,久旱逢甘露,望眼欲穿中下来了几滴珍贵的雨水。然而,一般来者必有作品。
张章@张文卿:“刚在瑞报上看到文章,真喜欢你家那位具有工匠精神的奶奶。”
方剑飞:“也刚看完这篇文章,赞下。”
徐小寒:“在哪里?我也随去看一看。”
金春妙竖起3个大拇指。
最新被圈进来的张文卿同学在这个圈的纸质发行刊物上刚新鲜出炉了《奶奶的工匠精神》,赢来一片喝彩。可见,碗,并不是越大越好的。
组圈建群也不容易哦。贾平凹说,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皮片、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能吸来。圈就是这块磁石了,没有足够的磁性,里面的“朋友”就全没有喽!“悦映沙龙”是一群对文字有共同爱好的人的聚集地,说彼此投缘的话,同声相和,同气相求。他们网上相约,日报上刊发文章,线下组织活动。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悦映沙龙”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存在。
这个圈还是看电影写影评的圈,便经常有看电影的公告。我常踩不上节奏,经常错过跟帖报名时机,只能以大哭头像在圈中以示可怜。圈主便有心偶尔在发布公告同时,私信提醒,果然,能够抢上沙发了。我在圈中开心地跳来跳去。
冷不丁,某圈友说道:“有人不去了,你才抢到的。”
可是还是抢到了呀,终究是高兴了。因为中午看,得下班马上杀到电影院去,中餐就成问题。
圈友陈映芳真可谓是及时雨:“谁需要午餐的,我带来啊?”
不管熟不熟了,厚着脸皮举手:“我要带啊!”你可知道那天中午我吃的是什么吗?是映芳亲手做的香喷喷的糯米饭哦。看完了,写篇影评刊登在日报上。对于重拾笔墨的人来说,看着自己的思想变成方块字,还是蛮愉快的。这种感觉,恍若在陌生世界走了太久,一下子找到了组织。
纪伯伦在《友谊》里有这样的对话:“你的朋友是来回应你的需要的。”虽然“悦映沙龙”里圈友不众。圈里的人也算尽情享受着圈的回应。有人想吃番薯了,便有圈友自告奋勇送来最优质的自家番薯。
好多人都希望生活在圈子里。一个重要原因是,圈子里有温暖。温暖感,其实是一种知音感。这是一种自我生命的归属感,一个人在精神天地里,总得要嗅着气味,找到同类。你活得精彩有人喝彩,活到落魄有人疼惜。
“悦映沙龙”在五月四日这一天组织线下活动,发布报名帖,帖中写道:朋友们,又到“五四”青年节,一晃一年,大家是不是感觉自己又年轻了一岁啊!因为有书籍、电影和音乐的陪伴,更重要的是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信年龄啥滴一切都是浮云!为了纪念我们的首次大团圆,为了再致青春,特定于今年“五四”晚上,我们再来欢聚!为了发挥和挖掘大家的文艺才能,我们此次聚会延续去年年终的聚会风格,依然以表演节目,娱乐为主,只是一切从简,不要赞助,不发礼品,甚至不吃饭!内容安排别具一格,以圈聚友,以友撰文。
圈不圈,圈少圈多,并不要紧。要紧的是,这圈凭什么圈住你,你愿不愿意被圈住,你的圈子其实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没有朋友圈,因为出了门,门外的路泥泞,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感谢这些圈子,我的日子被他们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离群孤雁的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