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创新看守所过渡监室改革
他让“迷途羔羊”走向新生
他,就是高墙内的灵魂感化者李成
■记者 孙文静
高墙电网是他的工作场所,气氛压抑是他的工作氛围,每日与在押人员相伴,用心去感化那些曾经失落的灵魂,诠释着“监管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的格言,他是市公安局看守所民警李成。
2010年,李成进入监管队伍,坚守在监管任务繁重的过渡监区。他时而化为心理医生,用真挚的心与在押人员心贴心交流,使一个个“迷途的羔羊”走向新生、重拾生活信心;他时而变身严师,帮助在押人员突破与家人与社会的坚冰;他还常常是护工,在押人员发病,他跟着去医院挂号、拿药……
通过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凭着年轻人的激情和自身特有的吃苦精神,李成勇挑重担、敢于创新,用事实证明了自己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出色的管教业务能力,在勤勤恳恳的工作中书写下“责任”二字。
创新看守所监管模式
“吱!”
“哐!”
两种单调的声音交替响起,看守所森严的门禁一道道打开,又关上。这是李成在看守所的第6个年头。刚进入看守所时,通过加班加点学习,仅半年时间,李成便掌握了扎实的监管工作技能,一跃成为全所的业务骨干,并担任一监区组长。
在监管工作中,李成发现过渡监区仍采取较为粗放的管理教育模式,“过渡管理”无论是外在组织上还是内部管理上都较为松散,无法达到较有效的过渡作用。结合这些实际情况,李成向所领导提出将全所原先分散在3个监区的过渡监室进行集中管理、制定配套过渡管理制度的想法并得到首肯。
在将全所的10个过渡监室集中到一监区后,李成先后制定了《过渡监室管理暂行规定》、《过渡教育训练计划》等一系列过渡监室管理制度,并在其主管监室试行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全面推广。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过渡监室管理取得良好效果。
2013年,李成制定推广了《监室内务卫生规范》,一纸规范推动了在押人员物品桶柜化的施行,彻底改变了因硬件条件差而久久不能改变的监内卫生脏乱差的旧状;2014年,《监室“星级”评比办法》的制定和实施,全面提升了在押人员集体荣誉感、自我约束力,规范监所管理工作;2015年,李成带头调整了《过渡教育训练计划》、《过渡监室一日作息生活制度》内容,通过建立独立的电教系统和大课教育,将过渡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上来,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每日监区内的学习声不绝于耳;同时,加强在押人员权利义务和救济途径的强化学习,推进了文明监所建设。
用真心去感化
江西人车某某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因余罪被解回再审。被解回再审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多次在监室内无故殴打他人,采取绝食、割手腕等极端方式进行对抗。
关键时刻,李成主动请缨要求把车某某调到自己的监室。接手任务后,李成制定了全面的管教计划和策略,对车某某的谈话教育工作列为每日工作重点。
在管教中,李成发现车某某的爱好不多,独爱看科幻小说,可流动图书室的图书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于是,李成亲自到市图书馆给他借书;李成还发现不善言辞的车某某朋友不多,不愿与人沟通,他从其他监室调来同龄人与其做朋友。
在多次谈话中,李成得知车某某如此强烈反抗的原因是无法接受自己已解回再审要加刑的现实,并担心刑期过长错过刚出生女儿的成长,还担心家里年迈的父母无人照顾。
为了让车某某打开心结,李成与所里领导一同驱车10余小时到车某某老家江西进行家访,并带回了家人的期待和寄望。当车某某听到年迈的父母的录音和素未蒙面的女儿照片时,声泪俱下,他深信家人还未放弃他,而他有什么理由先放弃自己。自那后,车某某坚定了好好改造的念头。
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李成明白自己作为新生代管教民警肩上的担子,6年来,他用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方法,先后监管在押人员3000多人,谈心谈话7000余次。
成家顾业两难全
1989年出生的李成,1.79米的个头,眉宇间散发英气,很难想像这样的阳光小鲜肉至今没对象。李成苦笑道:“介绍对象一听到看守所三个字就立刻摇头,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
原来,在很多人眼里,看守所就是“牢头”的代名词,终日和在押人员打交道,每天接触的是社会阴暗面,容易让人产生消极的思想,觉得心理肯定不阳光。
为此,家人也很想李成能调离看守所,可他却不这么认为。“在过去,看守所往往被认为只是羁押场所,一看二守三送走,在押人员改造的好不好似乎关系并不大。”在李成眼里,看守所是个细水长流的地方,这儿永远都有在押人员,因此必须要有耐心、有办法、有信心地管理他们,同时也让他们生活在希望中。而在这过程中,也使自己对生命有了新的领悟。”
“很多人都以为看守所民警和在押人员是对立的,其实不然。”李成说,“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成为他们的老师、亲人和朋友,使其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