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清单”凸显三大通病 巡视“新词”直指官场暗疾
中央第九轮巡视又查出哪些“顽疾”?
日前,中纪委网站开始集中公布2016年中央首轮巡视即十八大后中央第九轮巡视反馈情况。本轮巡视覆盖了包括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在内的32家单位,同时,对4个省份开启了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的首次“回头看”。截至目前,本轮巡视中的15家单位已经晒出反馈情况,我们看看又查出哪些“顽疾”?
三大通病: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选人用人不规范
党的领导弱化、党章党规意识淡薄、选人用人不规范是此次“问题清单”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
在已公布的15家单位里党的领导弱化或者核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无一例外地都出现了,不过在每个单位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四个意识”不强,贯彻执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到位,抓班子建设偏松偏软,执行政治纪律存在差距等。
据11家中央单位的巡视反馈意见来看,党建方面普遍存在不按规定交党费等问题。例如,农业部和农科院一些直属单位党组织长时间不换届、党员党费缴纳不规范;国家邮政局、国资委一些党员不按规定缴纳党费;国家文物局基层党组织长期不换届,有的自定少缴或不按期缴纳党费,卫计委被指“公立医院党建弱化,失联党员人数较多”。
选人用人不规范是每轮巡视存在的老问题。例如,上一轮巡视,辽宁存在“干部任用领导打招呼、拉票跑要之风较为突出,干部调整频繁,超职数配备”等问题,本次巡视则“买官卖官、‘带病提拔’、违规用人问题突出,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整改进度缓慢”。
“回头看”威力十足:揪出老问题 点出新问题
本轮巡视的最大看点当属十八大之后中央巡视在辽宁、山东、安徽、湖南首次杀出了“回马枪”。除了湖南,其他三省已有4名省部级官员落马: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阳,辽宁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苏宏章,济南原市长杨鲁豫,安徽省副省长杨振超。
4个省份“问题清单”此次均公布,对比上轮巡视,巡视组不但揪出整改不够彻底的老问题,还点出一些新问题。
例如,在曾发生大规模贿选事件的湖南,巡视组依旧点出湖南“对衡阳破坏选举案举一反三、正本清源不到位”;在安徽,巡视组发现其工程项目、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等重点领域腐败问题仍然突出。
四省均被指出了一些新问题。辽宁“部分纪检监察机构履职不认真,长期不办案”;山东“一些关键岗位干部调整过于频繁和集中”;安徽“传媒系统等领域廉洁风险大,基层‘雁过拔毛’腐败多发”。
又见巡视“新词” 直指官场暗疾
十八大之后的每轮巡视总会出现一些新词,透过这些新词可以侧面反映腐败的各种“变种”和花样,此次巡视也不例外。
●“板块思维”
工信部:在推进大部制改革中各业务领域融合不够、干部使用存在“板块思维”。
●“酒桌文化”“酒桌办公”
安徽:巡视整改落实不到位,酒桌文化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开展“酒桌办公”问题治理,持之以恒纠正“四风”。
●“阴阳批件”
司法部:“四风”屡禁不止,部分因公出国(境)团组用“阴阳批件”延期改道。
●“红顶中介”
农业部:全面从严治党有差距,行政审批领域“红顶中介”、迂回型权钱交易等权力寻租问题突出。
●“贴着海关发财”
海关总署:少数单位群体性腐败问题频发,“贴着海关发财”现象比较突出。 (据新华社)
“酒桌办公”的背后
是“用权不正”
端午小长假是各地严查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节点。节前,中央巡视组向安徽反馈巡视“回头看”情况时,专门提到“酒桌文化”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要求严肃查处顶风违纪行为,开展“酒桌办公”问题治理,持之以恒纠正“四风”。
在持续强力反“四风”的高压下,一些地方“酒桌办公”仍然屡禁不绝,暴露出一些地方干部身上存在无视规矩、贪迷于“吃喝办事”的畸形“权力观”。此次中央巡视组巡视“回头看”再敲警钟,凸显作风建设长期性、艰巨性。
一些地方“酒桌办公”积弊已久。“办事要靠吃喝”“接待也是生产力”等歪风一度盛行。随着八项规定和作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吃吃喝喝、迎来送往等问题慢慢减少。但近两年,安徽等地又相继发生多起公职人员吃请、饮酒意外死亡事件,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酒桌办公”之所以屡禁不绝,说到底,是一些地方清明的政治风气未能真正树立,“不吃不喝不办事”“又吃又喝好办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思想仍在作祟。
“酒桌文化”实质是“权力文化”,“酒桌办公”本质是权力寻租。当权力从办公桌转战酒桌,当公务办理变成“吃喝办事”,规矩和底线往往在推杯换盏中被扔在一边,交情和利益成了“通行证”,酒桌也就成了交易的舞台。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从严治党的制度篱笆要越扎越紧。根除“酒桌办公”需要地方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不能搞“一阵风”。要通过持续加大执纪监督力度,保持整风肃纪高压线“长通电”,让“酒桌办公”难有藏身之地。
根治“酒桌办公”,还要解决一些领导干部思想深处的“总开关”问题,使其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此外,把权力晒在阳光下接受监督,也是对症的“醒酒汤”。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