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塘儿时印象
■周丽君
不久前,小学同学开心地相聚,但有好几个同学在外国没能参加。过几天,女同学又拉起一个群,群里那柔柔的乡音勾起我对儿时伙伴的回忆,她们一个个都在脑海里鲜活跳出来。忽然特别怀念小时生活的地方——河口塘。
于是,我特意和妹妹一起开车去了一趟河口塘,寻找儿时记忆。
姐妹俩慢慢走着、寻着、念着,记忆中河口塘是个热闹的小商埠。
它有两条主要街道。一条沿塘河老街,是一排排带屋檐的老房子,从河埠头(码头)这边走过供销合作社一直到通往马钢厂都不会淋雨的老街。一条新街,是在老街后面新开发的。
新街,也是河口塘菜场。每当天蒙蒙亮,菜场就人声鼎沸了。从四方赶来的小贩们、农家挑着菜聚到这里。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我家从渔潭搬来就住在新街,房子是新建的,那时看起来应该蛮威风,有四大扇朱红色门,两层楼,二楼木地板也漆上红漆。记得一楼堂厅正墙贴满我们姐妹的学习奖状,因为新街来往人多,我们家姐妹多,奖状也多,特别引人注目,经过的叔叔阿姨总会夸奖一声。新街菜场菜新鲜又多,现在还记得这条街上我的同学家的菜铺。一路数过去,做面的、卖鸡蛋的、自腌咸菜的……
有一段时间,我妈妈也在家门口摆起摊位,我在帮忙时见老师同学经过,就背过身子假装没看见。可我一些同学都帮着家长卖菜,他们熟练地称秤、计算、找钱,那么小就开始社会实践了。而印象最深的是我家门前摊位右边是炸油条的,太香了,看着邻居阿姨熟练地把两条揉好面粉条用筷子一按,用两手一拉一抖,慢慢放入滚烫油锅里,嗤的一声,油条胖起来。又香又脆的油条总是最好的早餐下饭菜,姐妹们买油条也是高兴的事,总是抢着去买。
到了中午时,菜场里的人渐渐散去,新街又显得特别安静。夏天则到吃晚饭时,家家户户又搬起竹凳竹椅吃饭乘凉聊天。街上又响起孩子们的欢闹声。
而沿河老街则是一天从早到晚都是热闹的。
老街商铺多,大的有供销合作社、小的有裁缝、理发、照相、弹棉、饮食、馒头、水果店等,是大人常常驻足的地方。也是我放学后喜欢停留的地方。其实很多家店都是我同学家开的,看着这些大人们在买卖或劳作或聊天,我都喜欢。记得老街那时最常去的是两个同学家,一家是裁缝店,放学后,总是先去她家看一会儿,看她爸爸拿着剪刀在用画粉画好的布料上咔嚓咔擦剪下去,看她哥哥脚踩着缝纫机哼着歌缝衣服……再去和同学一起跳橡皮筋。另一家最喜欢去的是老街上同学家的水果店。同学卖水果时,称得快,账算得更快,我都没看清楚她都已算好了。同学很大方,常塞给我一些水果让我解馋,那个美味让人难忘。也许当时有着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影响,从小受到熏染,这带同学特别会做生意,真的很棒。
河口塘通往下林有一座老石拱桥,它总是静静躺着,印记着塘河边的男孩是怎样长大的。夏天到了,白天,光膀的男孩子个个从桥上跃下,攀上过往的船只,那个威风劲儿女孩子们只有羡慕份;晚上,桥上坐满乘凉的人,偶尔有姑娘经过,小伙子们总会发出哄笑……
记忆中河口塘还有一条从河边一直通往仙岩的溪坑。40年前,溪坑里溪水不断,姐弟们经常去溪坑里捞鱼。中午太阳当头照时,我偷偷从家里溜出来,虽只是做个在边上端个破脸盆或跟在后面追看的跟班,但也很满足、很开心。而上初中时,每天和同学带着饭盒沿着小溪听着溪歌,哼着小曲,一路走到仙岩的学校。
可惜今天的河口塘这条小溪已填了,没了。以前的新街老得面目全非,原先的小商铺大都放机床了,嗡嗡作响;小时候觉得宽敞的大街,现在看起来又短又窄;学校拆迁了,村口两口水井也不见了;那一班班气派的温州轮、丽岙轮船都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只运货的小铁皮船……
老街上剩下的老建筑好像只有埠头边那一座几间三层楼,小时候看起来相当气派,是黄同学家的。而那个时候最大的米厂现在已被隔为几间,唯有房顶有年代气息的工农兵塑像还很让我心念。只是不知什么时候又会不见了。
只有那座老桥依然静静地躺着,望着塘河边上的河口塘和塘河边长大的人们,望着他们走出河口塘,走出她的视线,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