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手写时光
■胡晓霞
文字相伴,灵魂生香。人在中年,忆起那纸质手写文字,感觉遥远而又真切。
整理抽屉,翻出女儿小学时与两个小伙伴间流传共用的泛黄日记本。那本子上,满纸童言稚语,但童言无忌,小日记本真实折射出当时三个孩子的纯真内心世界。比如,其中一孩子写道:“今天,爸爸很凶,和妈妈吵架了,我好难过,你俩帮帮我吧!”文字后面画了个女娃正在捂脸哭泣。翌日,另一个女孩子在下面回复:“你要勇敢!”附上一个手画的拳头。两天后,我女儿“跟帖”:“跟你爸爸谈谈,男人要爱护女人!”文字后面画了颗红心。读罢,忍俊不禁同时,深感手写文字留住童真,唤醒了美好。
在磁带、录音机大行其道的年代,流行手抄歌词本。不懂乐谱的我们经常三三两两相聚,推荐据说是当时小伙伴中字写得最好的我,一笔一画在专用歌词本上端正抄写最新流行歌曲的歌词。抄毕,几颗脑袋挤一块,手捧本子,对着歌词,无需麦克风与伴奏,个个摇头晃脑,放声清唱,唱得如痴如醉,激情万丈,一唱大半天。
初三时,我坚持在“串珠集”上认真做摘记,让经典在花样时光里沉淀。像这样的摘记本我不止一本,继后还有“麟角集”、“拾贝集”……现在想来,如今的我如果还算有一点儿文采的话,真得感谢那时候的坚持手摘了。
一眨眼工夫,我高中毕业了,要与同窗在毕业留言本上互写赠言。提笔,方觉不舍。明明有千言万语,最后却无从下笔。纠结再纠结,先写了自己的通讯住址、兴趣爱好,然后才是与同学的神圣作别:或祝福同学心想事成、学业有成、鹏程万里……或温馨提示莫失莫忘、初心不改、常相联系……多年之后,偶尔翻阅这些尘封的留言,读着读着,热泪盈眶,历历往事在心头,但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参加工作后,我开始恋爱了。先生当年在杭州读书,我在瑞安工作,期盼远方的来信,便是一种温暖牵挂。但是,因为距离遥远,因为交通落后,从写信再到回信,来回大概半个月时间,而我们的美好时光也就在你来我往的等待和期盼中不知不觉度过。这些信现在仍完整打包保存着,这是我们爱的见证。当日后某一天夕阳下,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时,可以靠在摇椅上,读着那些曾令我们心起涟漪的文字,留住我们时光村落里平凡的爱情。
再后来,女儿长大成人,有了安稳工作。某一天,我们忽然收到她从远方异地寄来的一张精美明信片,上书:“祝亲爱的爸爸妈妈:身体健康,笑口常开,平安喜乐,生活美满!”那一刻,见字如面的亲切感那样强烈,仿佛抬眼便看到闺女笑盈盈站在眼前。现在想来,着实怀念那种被小棉袄惦记着的小幸福。
如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人与人的距离真做到“天涯若比邻”,可手写文字也变得越来越奢侈。信纸、邮票、绿邮筒、牛皮信封,变成一个时代的柔软记忆。然而,我们何不给自己一个慢下来的理由,再次回到手写时光,用最精致的心情,去写任谁也无法“复制粘贴”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