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省统计局调查中心将对瑞安“五水共治”满意度进行评测,届时若电话抽查到您,请您积极支持配合电话调查,助力“五水共治”。您简单的一句“满意”、“知道”、“支持”、“有信心”、“曾经参与”,就是对瑞安近几年“五水共治”工作的最大肯定。浙江省民调中心电话为:0571—12340。
马屿镇五水共治发力精准,天井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涝区破“锅底”困局变身万吨“粮仓”
■记者 苏盈盈
又是晚稻收割季,种粮大户项宝荣家的稻田产量虽不比上往年,但已倍感欣慰。“若不是天井垟综合治理工程,今年晚稻势必颗粒无收。”他告诉记者,今年雨水天气特别多,但天井垟的水稻没有因被淹而造成损失,只是被病虫侵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收成。
天井垟曾是省内闻名的涝区,2011年,我市启动实施天井垟综合治理工程,成立市飞云江综合整治工程指挥部(现为“市水建办”)负责项目规划立项、资金管理和工程监督等;马屿镇作为该项工程的业主单位,负责政策处理及工程实施。
这几年来,该镇借着五水共治的东风,精准发力,把天井垟涝区治理作为精品工程打造,取得了显著成效。昔日的涝区,如今已经摘掉“锅底”的帽子,变身万吨“粮仓”。
昔日涝区,多措并举破困局
车子在天井垟的乡间道路上缓缓行驶,映入眼帘的满是金灿灿的谷子,农民忙着翻晒,一派丰收景象。不曾想,这片浙南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曾经是省内有名的涝区,旦有风雨,必定泛滥,1998年一场强台风造成的颗粒无收的惨境,让村民们至今难忘。
马屿镇的天井垟,因其地势低洼,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貌似天井而得名。据统计,天井垟最大年降水量为3005.4毫米,比全市平均量高出近1倍。在马屿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民谚:“养囡(女儿)勿嫁曾家垟(即今增垟村),漫水白洋洋;晴天没水吃,雨天上栋梁。”
据了解,五水共治工作启动后,天井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被列入温州市“五水共治”项目,马屿镇把该工程作为五水共治的重点工作、精品工程,主要实施34公里河道疏浚和生态护岸,改建内河节制闸和阻水桥梁,概算投资1.39亿元。
“一方提供技术指导,一方负责工程实施,指挥部和镇里相互配合,合力推进。”马屿镇副镇长胡美锡介绍,该镇根据规划对区域内主河道进行加深拓宽,把20多米宽的河道拓宽至40米,加大行洪断面,增加河网调蓄能力,经过治理后,抗旱和防涝能力得以提高。
“仅仅通过疏浚,欲达到长期治涝效果是远远不够的。”胡美锡说,为巩固拓宽成果,他们用密排松木桩的方法对主河道实施生态护岸,松木有“水浸千年松”之美誉,比起用生态砌块护岸造价更低,而且松木护岸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有利于形成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洄游、水草茂盛的自然生态景观。
今日粮仓,旱涝保收喜开颜
经过这几年的治理,马屿镇天井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还剩下3条主河在开挖拓宽,7条河道在清淤,2条河要做生态护岸。”胡美锡说,目前天井垟已经破解“锅底”难题,待二期工程完工后,天井垟将真正达到旱涝保收。
不怕旱、不怕涝,这可乐了项宝荣这样的天井垟种粮大户。项宝荣在天井垟承包种植水稻已有19年,曾饱受旱涝灾害之苦。目前他承包种粮面积2000余亩,他说,正是天井垟的治理成效给了他这么大“底气”。
项宝荣告诉记者,今年晚稻生长期间雨水较多,还遭遇多次台风暴雨,然而农田基本没有被淹没,即使有积水,雨停了也就消退了。“若不是治水有了成果,今年晚稻势必被淹,颗粒无收。”
天井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的成效如何?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村民最有话语权。吉南村村委会主任戴启勇说,今年16号和17号台风带来强降水,我市中西部不少地方出现积水,天井垟的农田没有被淹,尤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超强台风“菲特”带来“两百年一遇”的强降雨,原本农田排水需五六天时间,而那次仅用了两天就基本排干了,农作物也迅速从灾难中复苏过来,农民损失不大。
“涝区”变“粮仓”。目前,天井垟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已经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按总面积2.93万亩,每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万吨以上,成为名符其实的万吨粮仓。
“未来的天井垟,不仅是‘粮仓’,还是市民休闲好去处。”胡美锡说,天井垟河道沿岸还铺设了3米宽的自行车道,下一步,将以滨水岸线为纽带,重点推进天井垟景观绿道和滨水公园建设,逐步成为农民受益、游客喜欢的生态休闲热点。
漫步天井垟景观绿道,你可以畅享天蓝水清的迷人风景,观赏白鹭飞舞、悠闲觅食,也可以到河边悠闲钓鱼、参观生态农业观光园,又或约上三五好友骑行游玩,品尝独具特色的农家菜。
“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天井垟治理目标正一步步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延伸]
马屿治水经
天井垟综合治理工程仅是马屿镇五水共治中的一个重点工作、亮点工程。自开展五水共治工作以来,该镇全面推行“河长制”,对全镇河道开展“一河一方案”治理,全面清理垃圾河、黑臭河,大力推进城镇污水治理,统筹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河面垃圾不见了,岸边景色美了,这是治水工作带给马屿人最直观的感受。而这背后又有哪些举措?
举措一:制定方案,挂图作战
近年来,马屿镇坚持把治水作为优化人居环境的实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要事、加快生态宜居小城市建设的大事来抓,该镇党代会上通过了《中共马屿镇委关于全面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小城市的决定》。
有了治水“作战图”,该镇在实施过程中多措并举,实施干部联河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创新“一河一策”治理措施,由相关干部联系负责,形成了“河河见干部,河河有项目”的良好局面。
举措二:设立河长专项资金
为提高河长的责任感和积极性,2014年以来,马屿镇设立“河长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50万元。胡美锡介绍,这笔钱主要用于河长在日常治理中的零星项目施工,由河长提出申请,经过严格的审核后,专项资金予以支付。
举措三:争创国家、省级大项目
经过整治的河溪,水面如镜,倒影着岸边的青草树木,树绿景美……该镇工作人员介绍,河溪、大南溪河岙底段、大日溪这三大工程项目属于国家、省级治水项目,总投资约700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马屿镇积极谋划,争创国家、省级大项目,在资金支持下,高起点、高标准实施治水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举措四:聘请社会河长
在五水共治中,马屿镇聘请当地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人担任“社会河长”,同时坚持内外互动的治水模式,积极引导在外马屿人、当地志愿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治水。通过重要节假日召开镇、社区、村恳谈会等方式,引导本地及在外马屿人捐资推进“五水共治”。
目前,岳一、岳二等村已累计捐资达350多万元,积极发动村党员、老协等志愿者力量推进治水工作,全镇成立30多支党员、老协志愿队参与河道保洁与监管,合力助推“五水共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