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山民:
山沟里走出的酱腌菜大王
■记者 金邦寅/文 记者 王鹏洲/图
清晨,一碗白粥,一碟“山民牌”咸菜笋丝,吃起来分外香。这是很多温州人饭桌上的小菜。在我市林川镇,说起温州山民食品有限公司,可谓人尽皆知。一个从做咸菜出身的小食品厂,十几年时间里变身为年生产能力10000吨以上,拥有省内外3个生产销售基地,种植规模逾2000亩,成为温州最大的原鲜蔬菜种植、腌制菜加工企业之一。
酱腌菜的食物魅力就在于“老滋味”,为了打造山民自己的味道,山民与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拥有了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对酱腌菜生产工艺进行改良。
起初,陈志海是一桶一桶手工做酱腌菜的,一做就是十几年。可他渐渐发现,过去的手工制作酱腌菜效率低下,产量不高。他尝试引入腌菜池,将过去手工制作酱腌菜的洗菜、切菜、拌料、腌制等工艺一丝不苟全部搬上了流水线上生产。其中,清洗、晾干等腌制工序严格按照传统工艺,修剪、拌菜等加工工序则全部“机器换人”。2015年,山民投入150万元,用以扩大生产规模,购置集洗菜、预煮、计量称重、包装、杀菌于一体的全自动流水线。
“一个腌菜池一次可以腌制近120吨的酱腌菜,产量翻了好几番。”陈志海说,传统的腌菜手艺与现代机器化生产技术实现了完美融合。目前,山民拥有咸菜笋丝、榨菜、雪菜、泡菜、笋干、金针菇等六大系列共8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十多个省市,并已进入永辉、家乐福、人本、大润发等300多家超市,甚至出口欧盟等国家及地区。
企业愈发壮大的同时,陈志海及团队也愈发重视对于商誉的培育。山民先后荣获了“浙江名牌农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等荣誉,品牌的附加值也逐步得以体现,每箱产品的出厂价提高了2至3元,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通过技术研发,山民的泡菜发酵技术位居全国前茅。今年,我们还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研发了休闲小菜和家庭大菜。”陈志海告诉记者,近年来,山民还开始试水阿里淘宝电商,进一步展拓零售渠道,并推出了金菇、蘑菇、木耳凉拌系列小包装休闲小菜,尝试进入年轻人群体零食需求市场。
从山沟沟里的腌菜缸做起
2001年9月,国庆前夕,不到30岁的陈志海,顶住了亲友们的压力,决定在老家陈雅山村的山沟沟里办一家小食品厂。这便是温州山民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瑞安市山农食品厂,注册资本仅10万元,经营范围为蔬菜加工、零售的小企业。
这里海拔500多米,位于我市西北部的山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偏僻山村。虽然群山环抱、山青水秀,但交通往来极为不便,进出通过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单是企业运输成本就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更何况市场销路。
为什么要把企业开在这么个山窝子里?当年不到30岁的陈志海心里自有他的想法。陈志海,土生土长的陈雅山人,靠做食品经销起家,此前在外地做食品的批发零售并小有成就。
“我们这里海拔高,空气好,常年雨水丰沛。菜类、笋类、菌类等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冬天种植芥菜,根本不用喷农药,天然无公害,这是很多地方比不了的。”陈志海说,他看中的不仅是四面环山的黄泥地上拥有优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更有浓浓的乡情维系其中。
因为交通不便,当地很多村民只能将卖不掉、吃不完的农产品用来喂猪或直接烂在地里。对此,陈志海一直惋惜不已。于是,解决乡里乡亲的农产品销售难题,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成为他创业起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几十户到100多户,再到1000多户,从一个村到瑞安各地,再到走出省外,陈志海及团队带动了3000多人共同脱贫致富。
从瑞安山农到温州山民的嬗变
建厂之初,陈志海便将企业定位为紧紧扎根山区、立足实际,致力于高山农产品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品牌企业。
早在2002年,企业便开始使用“山民”注册商标,并对该商标进行多个类别的注册,实现了企业品牌的全方位发展和多角度保护。2005年,陈志海将瑞安市山农食品厂改制为瑞安市山农食品有限公司,增加了调味品生产项目。
2008年,企业名称升格为温州山民食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也提升到100万元,彻底转变为集农产品种植、开发、腌制、销售生产和预包装、批发零售为一体的食品生产企业。也正是这年,山民开启了我市最早的订单农业模式,下田间地头规范与农户之间的农业生产订单,联系种植户达到上千户,为农户带去实惠的同时,实现了企业的共赢发展。
为了摆脱企业厂房及交通运输制约,2013年,山民在瓯海成立销售分公司,2014年在四川开辟了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扩大生产和种植渠道。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山民稳健快速的发展,逐渐拥有了一支超强的营销团队和日渐稳定的销售市场。
目前,山民已成为温州最大的原鲜蔬菜种植、腌制菜加工企业之一,自有种植基地500多亩;联系蔬菜基地2000多亩,山林基地4000多亩;联系农户1200多户,季节性员工近300人。
从温州走向全国和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