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微信群
那些事
■胡晓霞
有一种热闹非凡,叫群初建。
有一种有名无实,叫群冷寂。
近年来,随着微信兴起,随着年华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重拾同窗之情。于是,无论时光荏苒,不管天涯海角,利用微信,建起同学群。一时间,小学群、中学群、大学群纷纷冒出来。
同学群初建那阵子,总时不时有人上发一张学生年代旧照片,勾起大家对青葱岁月一大串美好回忆。人们反复端详陈年旧照,寻找记忆中的影子,放大拉伸,明察秋毫,唏嘘岁月。或互叫彼此小时候的绰号,或互相取笑揭短,或询问各自近况……给平淡日子激起一阵一阵微澜。而那些在异地、国外发展的老同学,更是热情邀请同学们去自己所在地游玩。于是,大家开始酝酿一场似乎说走就走的拜访。聊到风生水起处,有人觉得微信群里“聚会”不过瘾,提议班干部组织线下聚会。那一刻,绝对的七嘴八舌,群里像炸开了锅般,热闹非凡。不久,一起见证青春的人在经历岁月洗礼之后的某一天相聚了。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所在班级群好温暖,那一阵子,大家纷纷学了欧阳修的“读书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几乎人人都做到机不离手,时刻关注群动态,生怕露过一点信息。
学生时代的往事是维系同学群的纽带,但追忆过后,没有“然后”了。当“怀旧”主题慢慢消退散去,取而代之的便是现实生活中的吃喝拉撒、鸡毛蒜皮。彼时,同学群里又是另一番嘈杂景象:吃个点心,喝杯咖啡都晒的,讨论相夫教子心得技巧的,转载时事新闻心灵鸡汤的,为自己亲戚,别人孩子投票拉票的……渐渐地,同学群里,潜水的多了,定时冒泡互道早晚安的少了。潮落沙滩出,最后留下总是那么几个健谈、有闲、不愿散场的同学,他们用心支撑着、编织着群聊话语,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状态早已在劫难逃。再后来,就只剩逢年过节时,大家互相问候一声,发个红包了。有的群甚至连红包都没人抢了……
闲暇时,翻翻同学群的聊天记录,难免感慨几许,上去跟大家说两句自己的真实想法,发出去大半天不定有人回应,从此也就不太想在群里说话了。至于什么远足拜访,再没人提起。于是,有人戏谑,同学群成了哑巴群。
当然,也有不甘就此罢休者,冷不丁抛出一首打油诗:
鸦雀无声没人吵,
微风歇息叶不摇,
蝉儿似已睡好觉,
东西南北静悄悄。
但这也只不过以石击水,被激起的涟漪片刻归于平静了。
或者也有热心人士提出种种让同学群起死回生妙计,比如:
设置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群成员共同语言就多了。
发大红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搞群聚会,定期组织线下AA制聚餐、聚会活动,让大家彼此加深了解……
当然,期间也有小高潮时,就是逢上哪里又有聚会了,便拉开阵势全群现场直播,勾引众潜水员浮水围观,品头论足,不亦乐乎……但一切终归大势已去。
其实,在我看来,很多关系本就这样,同学会后群成员间现实中交集渐渐少了,每个人都要回归自己原本生活,我们大部分时间,还是要留给家庭,留给工作。即便再亲密的朋友,也不可能时刻保持联系。大家循着各自生活节奏和轨迹生活着,在群冷清时刻,实在不必太在意,只要我们一直在一起,只要我们偶尔能够彼此互致问候、表达善意,能够知道彼此一切安好,就足以欣慰。
微信只是个交流工具罢了,有话说话才是沟通本质,大家不可能每天有那么多时间去回忆过去、畅想未来。
Love那些年。我会舒心开怀地栖息在我们的共同家园——同学微信群里。